乐贝淘

部队基层感人小故事

[投稿者:邹爰爰 www.lebeitao.com]2020-02-24 13:01:48

战争中的感人小故事

1、抗日英雄杨靖宇

1940年2月23日,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人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倒下了。一群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蜂拥而上,割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腹部。

可是当敌人面对杨靖宇将军的尸体时,完全骇然了,空荡荡的肠胃里,没有一丁点儿的食物。支撑着这位钢铁战士的竟然只是一些枯草,树皮和棉絮。

2、刘胡兰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

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3、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4、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难走。但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5、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

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弹药用光的状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带兵感人故事

(一)

对于山栀花,就象熟悉自己的战友一样那么地亲切。当兵时,每逢军营前山梁上的山栀花鼓着丰满的花蕾旋转开放的时候,战士们总会拿出几只玻璃瓶来,从山梁上折来山栀花插入瓶中灌满水暂养起来。嗨,有的山栀花的根部在水中抽出根来呢!那些枝叶上的山栀花总是在不经意间,以缓慢的速度一点点旋转开放,洁白的花蕾虽然没有山梁上那么亮丽,却朴素淡雅惹战士们喜爱。山栀花虽然比较粗俗,但它的芳香却是一般花不及的。那天跟远在绍兴市的吕镇劝科长通电话,说起早先海岛放电影之事,他在电话里笑着说:“那辰光噶,电影十分稀奇,电影队附近的老百姓天天来打听什么时候放电影,当告诉晚上放电影,那些人象着了魔一样高兴。这情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说实话,噶辰光电影确实是很迷人的!”

七十年代初期,军营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单调的令人不敢相信,几副陆战棋,几副象棋,几副羽毛球拍,一台乒乓球,一只篮球是连队文化生活的全部家当。

说实在的,海岛远离大陆,受交通限制,文化生活确实少的可怜;军营尚好,每逢节日,战士们都会自编自演一些小品,也会举行歌咏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投弹比赛、摔跤比赛,师宣传科也会派人下连指导,花样还是不少的。渔村就比较冷清了,没有鞭炮,有了也不能放。有村校的渔村,孩子们会走出校门为渔民们献上一场娱乐大餐,唱歌、跳舞、相声、快板、小品,节目还是蛮丰富的。渔人也喜欢看。渔村小学的老师也会组织学生走进军营,为亲人解放军献上师生们精心排练的节目,战士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送上一些学习用品。学校还组织小学生为连队打猪草受到战士们的欢迎。

当然,偶尔也会放上一场电影,那也得看天气,刮风打暴,风大浪高,船无法靠岸,交通就断了,电影也就不能放映了。就是部队的登陆艇,碰到风浪的天气,也只能在岸边迂回,几个小时靠不上岸是常有的事。最后,只得掉头原路驶回,岛上军民空欢喜一场。

在那个年代,电影确实是岛上军民企盼的一种享受。平时只要岛上任何一个地方放电影,居住在小岛各处的老百姓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就是翻山越岭也很高兴,那场面比过年赶集还要热闹。

尽管当时放映条件差,电影都是在露天放映的,视觉、光线、音响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只要看上电影,人们就知足了。

电影被神话了,那些白天忙着农活的渔家妇女,为了能看上电影,宁可扔下灶台不洗刷也先赶来看电影。有时候,农活干得迟了,待他们赶到放映场,电影往往早已放了不少,她们在嘴上说着:“嘿,又迟了!”脸上还是充满喜悦,毕竟总算看到了电影,比不看总要好上几倍,明天劳作时,七嘴八舌聊起时不会再做哑巴了,也多少能说上几句心里还是蛮开心的。一些识几个字比较乖巧的渔家姑娘还会在看电影后第二天劳作时哼上几句昨晚电影里的插曲,让旁人羡慕不已。不过几天下来,电影里的插曲总会在小岛上很快唱了开来,时间一长,基本上小岛上的男女老少都会哼上几句。

(二)

当时的驻岛部队十分关注军民关系,只要地方上有求,部队总是必应。修海塘,部队会抽调兵力帮助直至海塘修筑竣工为止,渔村收割海带,部队也会前去帮忙抢收;岛上出现山火,战士们会奋不顾身参加灭火;农忙开始部队会帮地方老百姓抢收抢种;渔村里修路部队也会前去担石填土。当然,渔村里也会组织姑娘到军营里为战士们洗衣被,也会派会种菜的老农手把手教战士们搞生产,一幅幅军民鱼水情的画图会时时出现在小岛上,是那么的温馨和谐。

由于小岛文化生活单调,部队把放电影也看作加强军民关系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老百姓看电影,索性将放映场移至渔村里,这一做法,立即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小岛不比大陆,受交通影响,电影每月只放映一次,可这也成了小岛上百姓与官兵的一大喜事。

后来,守备区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电影放映场次由原来每月增加半月一次,而且雷打不动。当时军民那个高兴就甭提啦。

守备区政治部十分重视电影放映,指定宣传科负责把电影放好,并任命宣传科科长吕镇劝为电影队队长,全权负责电影放映的日程安排和业务训练。吕镇劝是浙江绍兴人,是个十分勤业的军人,先后在部队荣立三等功3次、11次嘉奖,转业后任绍兴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他的事迹被录入《中华名人专家词典》。

虽然是露天放映,但军民观看的兴致且十分高涨。为了能给部队增加放映场次,营长陈长兴动了小脑筋,他把四个连队分开放映合并为一个场地放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放映场次,还能锻炼各部队的实战能力。因为,电影被安排在了一个场地放映就意味着驻守在岛上的各部队要从不同地方赶往放映场,无意间增加了路途跋涉的辛劳。

营长陈长兴是个标准职业军人,他要求各部队发扬风格,把放映场最佳位置让给地方老百姓,并注意军容风纪。

那时候的地方老百姓觉悟也很高,村里的领导会在放映前负责把放映最佳位置腾出来让给部队,部队不肯进入最佳位置,总要相互谦让一番,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场面总会在电影放映时出现。尽管时光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当时的那种军民鱼水情仍深深定格在脑海中……

(三)

为了提高电影的放映效益,营长陈长兴又在场地上动起脑筋,今天要求在一连所在的渔村放,下次却安排在二连驻地附近的联防单位,弄得电影队莫名其妙,说,一营放个电影也如此神出鬼没,打一枪,换了一个地方,让人摸不到头脑。

电影队吕镇劝科长毕竟从军多年,又是搞宣传出身,深知陈长兴营长的用心,每次放映前,总会把电话打到陈长兴那里,询问今晚在什么地方放映?

谁都知道,吕镇劝是从一营走出去的,跟营长陈长兴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尽管陈长兴营长每次把放映地点变戏法们地东挪西换,吕镇劝科长还是很有耐心服从陈长兴的调遣,用吕科长的话说,谁叫咱和陈长兴同在一口行军锅里扒过十多年的饭哩,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陈长兴的用意我清楚,除非这样做能增加战士们观看电影的次数,最重要的是这样做还能锻炼部队的体质和耐力。这一举两得的好事,咱咋能胡搅呢?!

时光已经过四十多年,我常常想,人世间有许多东西也许可以回避,可以掩饰,唯独真情难以回避。吕镇劝是个明白人,陈长兴这样做除非想增强战士们的战斗力,他还知道,一营所属部队分散驻在小岛的各个地方,不断变幻放映场地,虽然让战士们多跑一些路,实质是每放一次电影各部队就是一次军容风纪,军事素质的亮相。电影场上的老百姓多达几千人,每人两只眼睛睁的大大的,部队排着队喊着口号进入放映场,一举一动都是一目了然的。哪个部队口号喊的山响;哪个部队步伐整齐?哪个部队着装威严?哪个部队歌唱的嘹亮?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

当然各部队的连首长心里更有数,说是看电影,实质是亮家底,看似庸常,却彰显了人性中最为原始的鄙视。炮四连驻守在岛东南最远的海边,路途比较遥远,那里没有渔村,电影不可能到炮四连去放,连长姚全兴心里清楚,炮兵连的作风没有守备步兵连强硬,这是众所知道的,为了彻底扭转这一现象,连长姚全兴命令全连平时加大队例训练力度,走出炮四连的威风来。

炮四连在暗底下使劲时,其他三个部队和营直属小分队浑然不知。当然,也不希望其他连队看电影进场出洋相,那是很狼狈的。

(四)

每到5月,营区前山梁上的栀子花盛开,那如同雕刻极深旋纹的花蕾一天天地鼓胀丰满起来,颜色也从绿到白,一层一层地旋转开来,好象开在战士们心里。天晴好的时候,山风能把那种特有的海岛芳香吹进军营。战士们说,这栀子花好象专为我们开的,不然,哪有开得那么热烈。

在那栀子花盛开军营弥漫芳香的日子,正是军事训练最紧张的日子。栀子花的盛开,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做铁的纪律、什么叫坚韧不拔、什么叫雷厉风行这些文字的含义,汗水每天浸透军衣,栀子花香熏得热血沸腾,卫国戎边练好杀敌本领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军事训练越来越紧张,军容风纪有所松懈。部队每星期到渔村看电影,不亚于一次五公里越野。为此,连长陈百岁高兴不起来:这看电影简直是一次检阅,弄不好出点洋相这脸往哪儿搁?!连长陈百岁是个好胜极强的人,凡事喜欢超前。眼下电影放映场次增加了,无疑也给部队增加了压力。陈百岁不敢往下想下去,他决定在训练的间隙增添队例操练。一时间,把个战士们练得陀螺转。

二连操练队例的消息不经在全营传开,各部队不敢落后,也积极操练起来。就连营直属通讯小分队也天天操练队例,营里干部一个也不例外,营长陈长兴亲自上场,早上练跑步,午间走队例,晚上学唱歌,把个平素作风稀拉的通讯小分队战士练得叫苦不迭。

时任通讯排长,后任师通讯参谋转业后在某市国安局工作的章荣华记忆犹新,他说:“那辰光,自己刚当排长,营长亲自找他谈话,一定要让小分队的作风强硬起来,压力相当大!不过小分队哪能跟守备连队比,哪能不显拙?!不过,小分队也强硬多了,表现不错。”

时任富阳市经贸局调研员,蒋胜达深有体会地说:“部队确实是一处革命大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做得相当完美。当时我在宣传处当干事,每天下连队为战士们讲革命近代史和现代史,战士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讲并认真摘记,我到现在还十分感动。”

(五)

我不敢肯定在那个年代电影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但我敢肯定电影确实给我们这些军营里生活的人带来欢乐。

说是看电影,其实倒不如说是接受老百姓的检阅,部队还未到场,四邻八方的老百姓早已聚集在电影场等着部队入场,数以千双眼睛都盯着部队的到来。

一支支部队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向急速地往电影场赶来。他们全副武装披挂整齐喊着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电影场走来。

人们开始躁动了:“哇!多整齐!多威风!”“哇,这支部队更厉害!”叫喊声瞬时彼起时落。

电影放映越来越频繁,老百姓差不多都能指认说出进入电影场所有的部队,还会七嘴八舌的品头论足。

营长陈长兴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知道这种七嘴八舌的评说是对部队最好的鞭策,这正是陈长兴精心安排所回报的。

电影还没有开始放,进场的部队拉歌开始了。守备一连刚提起来的王卫国排长,是一个年轻有为十分活跃的干部,不管值星不值星 ,他总会站出来在队伍前指挥,还把拉歌的矛头指向二连:“二呀么二小队呀,来呀么来一个!”“来了没有?来他两个要不要?”王卫国排长这么一拉,把个一连战士拉歌的激情全吊发起来,喊声如潮。

二连的文体委员万志广班长也不是等闲之辈,见一连战士在排长王卫国的煽哄下吼声不断,万志广当即从人群中站了起来,应声喊道:“唱!咱们唱一支《打靶歌》。好,下面我起个头,大家跟着唱,唱得精神宏亮一点。”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战士们放开喉咙唱了起来,激昂高亢,压倒了一切,传得很远很远……

一连也不示弱,在王卫国排长的指挥下,马上唱起了《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歌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

为了打破单一领歌的局面,万志广精心教学了连队的文体骨干,今天是朱培根、明天是马震山、后天是丁顺来、再后天是顾宝顺……万志广做事十分专注,每次放映前总会在连里排练直到满意为止。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露天电影不再象以前那样迷恋了。可是我们这些再军营里待过的人,当年观看露天电影那热闹的一幕却早已深深定格在脑海里,是那么清晰,那么永恒。

栀子花又在小岛上盛开了,开得依旧是那样热烈……

深山基层部队的感人故事!

还有一个声音让我们感受到战斗堡垒的力量—— 一支由武警某部69名官兵、19辆汽车组成的运输车队,由军需科长刘文宏带队,正在执行正常的运送给养物资任务。就在车队行至距汶川县城18公里的绵虒镇时,地震发生了。 大约过了5分钟,尘埃落定,雨刷器刮开挡风玻璃上厚厚的尘土,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山崩地裂,附近的房屋已变成一片废墟。刘文宏立即清点人员,无一人受伤,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就地投入紧急救援。这时,距地震发生才10分钟。这是最早在震动的土地上投入战斗的部队之一。 刘文宏甚至还不知道这个村的村名,就带领救援小组赶到村里,背老人、抱孩子,救出幸存者、转移群众上千人。 这是一场和上级失去联系的“遭遇战”,可部队不能没有战斗的目标和方向。紧急救援3个多小时后,刘文宏提议,立即成立临时党支部,指挥这场特殊的救援战斗。 紧接着第一次支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指挥、抢险机动、政工、通信联络、卫生医疗和后勤保障等6个小组,兵分两路,对周围村庄实施救援。 69名官兵一下子有了主心骨。震后14天里,他们始终按照党支部的决定,奋战在救灾最前沿。 还有一个总在自责的声音却充满了军人的责任感—— “我走得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总在这样提醒自己。 79岁高龄,多种疾病缠身,而卢世璧在救治前线,却有着刻不容缓的果断。16日下午5时,北川县救出一位重伤者。接到救援现场医疗所打来的求助电话,已经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卢世璧迅速赶到远程会诊中心。视频连着生命接力的两端,卢世璧提出的抢救方案,挽救了伤者的生命。进入灾区后,卢世璧已检查、救治了600多名伤员。 灾区余震不断,卢世璧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余震中检查伤员病情、制订手术方案。当他来到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床前,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刚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吓得浑身发抖。“别怕,爷爷在这里!”卢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伤口的血水……

部队基层感人小故事 深山基层部队的感人故事!

边防军战士的感人故事,急~我给高分!!

面对绝境的选择——

英勇顽强团结互助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高山病防治专家李素芝:

常人每天所需热量为2000大卡,野营、行军等重体力劳动,日消耗热量3200至4200大卡。一个常人在不补充食物的情况下,在海拔4000米以上、零下10摄氏度以下的雪地里通常只能存活12小时。

梁波带着3名战士向哨所急行。他们4人分两组,杜江南在前面10米处开路,梁波同杨恒升、赵勇在后面跟进。突然,只听“咔嚓”一声,杜江南脚下的冰层破裂,身子随即陷进积雪中。

“快,杜江南掉进雪窟窿里了!”梁波立即指挥大家救人。

积雪下的树枝划破了战士们的双手,刨出的雪被鲜血染红。冷、痛、饿……各种困苦交织在一起,侵蚀着战士们的身体。忍耐、坚持!20多分钟后,大家终于将杜江南拉出雪窟。杜江南手臂、头部被划破,额头上的鲜血不住往外流,浑身不停地打颤。

夜黑风高,险情四伏。战士们走出约1000米,又是“咔嚓”一声。

“副班长!”走在梁波身后的杨恒升见梁波滑进冰河,失声大叫。

“快,接人桥。”战士们趴在刺骨的雪地上依次抱着对方的腿,将梁波慢慢从冰河里拉上岸。

上岸后的梁波衣服顿成“冰甲”,鞋子也掉了,不住地打着寒颤。

饥寒交迫,伤势加重,行走困难。走着走着,梁波双眼开始模糊,双腿渐渐不听使唤。他对大家说:“我可能不行了,你们快往前走,好叫人救班长他们,不然一个人也走不出。” “副班长,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抛下你。”杨恒升哭着硬背起梁波,艰难地往前挪动。其实,杨恒升的腿已在雪崩中受了伤。

在艰难的行进中,战士们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突然,杨恒升眼前一黑,和梁波一起栽倒在雪地上。

“只有尽快报信,才能营救战友!”杜江南、赵勇奋力前进。刚走出1公里左右,腿部和面部受伤的赵勇也昏倒在雪地上。

杜江南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火速把信息传递出去!他用手捂住伤口,爬一段,滚一段,连滚带爬地向哨所行进。

23时30分,经过近10个小时的生死行程,满脸是血的杜江南终于将战士遭遇雪崩的情况报告给上级。

部队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力量营救。很快,梁波、杨恒升、赵勇3人获救,但没能发现其他3名战士的踪迹。

战士生命重如山。军委首长、成都军区及西藏军区领导十分关心失踪战士安危,多次指示采取非常手段开展营救工作。军区领导决定紧急起用直升机飞往西藏边防搜救。同时,团里派出搜救小组利用晚上气温低、积雪硬等有利条件,逐步向前推进,实施地毯式搜索。

3名战士终于被找到了,但他们已永远和雪山融在了一起。

战争中感人的故事(100字左右的)要超短超感人的

黄继光

1952年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部队基层感人小故事、部队基层感人小故事,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