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散文经典点评大全

[投稿者:诗慕梅 www.lebeitao.com]2021-07-11 12:43:24

美文摘抄及点评

金色花》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赏析。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爱是交流的,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金色花》无疑是一首充满大胆新奇想象之作,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

经典散文+评语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当曾经年少的九零后也开始成家立业,当情窦初开的零零后也走在时代的前沿,我们了解,青春从未停止脚步。

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枝叶向着蓝天伸展,根须扎进大地深处。山高水长自由竞争,无意把别人的光彩遮住。为何有人挥动斧头,我与你无冤无仇!即使大地没有了我,挺拔的新枝依然无数。世上最难的是宽容,人间最可悲的是嫉妒。江河无需怨恨海洋,山泉何须诅咒瀑布,你有你的归宿,我有我的道路。

8篇精美散文及点评

1.我家的老台灯

文章内容 段落点评

我家的老台灯其实不老,才四岁。但是,如果按照人的年龄来计算的话,它,已经够老的了。 与人的对比,体现了老台灯的历史。

他有一个蓝色的头,灰色的长脖子,还有一个蓝白相间的底座,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黑尾巴。

老台灯,是我们的好朋友。每天晚上,当我妈妈撰写论文、备课的时候;当我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时候,老台灯都在默默地陪伴着我们,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老台灯见证着我们成功的喜悦,也体验着我们失败的痛苦。

老台灯还是一盏“生命力”很强的台灯。

它的底座——一个蓝白相间的“椭圆体”。上次我不小心把它摔到了地上,于是,“椭圆体”上就被我摔开了一个洞。我以为都用不成了,没想到在晚上我做作业的时候,按下了开关,它依然放出洁白洁白的光。

它的灯管,已经换了两个了。上次我不小心摔坏了一个,第二个用了几个月就“烧”坏了。第三个呢,用到现在。

妈妈原来老想换一个台灯,可是,总是没有时间换,也舍不得换,因为,老台灯已经陪我们渡过了四年的夜晚。 应是“度”

老台灯,没有大红大紫的“外衣”,却有朴实无华的内心。

我喜欢老台灯,更喜欢它那朴实无华的内心!

总体点评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家中使用已久的台灯,笔墨集中于展现台灯的“生命力”,体现了台灯朴实无华的特点。不过在描写时要注意详略得当,以突出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月十五闹元宵

文章内容 段落点评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都知道今天要赏花灯、猜灯迷、吃元宵。在我们郎溪县还有一个习俗——看烟花。 叙述社会生活背景,突出所述场景。

晚上我全家一起到大姥姥家看烟花,大姥姥家住在中港小区,体育场对面,是最佳的观赏点。马路上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大家都赶向体育场。 交代人物,背景,相关环境,清晰明了。

我们刚登上平台烟花晚会就开始了。瞧,那边的小烟花在低空中竟相开放,争奇斗艳。红的、绿的、橙的、黄的….看的人眼花燎烂。 远观烟花,略写一番。

哇,你看那边,那种烟花真漂亮呀!远看,它就像神话故事中的七仙女,红、橙、黄、绿、青、蓝、紫,流星似的掠过天空;又宛如一位舞蹈演员,她的舞蹈动作婀娜多姿,一会儿,转动她那五颜六色的舞裙,一会儿以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蒙古舞,把她那长长的袖子来回摆动,袖带飘忽;又似森林里的树木,这棵是新栽的,矮一些,那棵是百年老树,高大一些,忽高忽低,参次不齐。 中心段落,运用修辞,精妙的比喻,华丽的排比,烘托出绚烂的景象。

此段,以想象中的静态景象为主。

“呼,嘣”好美呀!好大呀!又是“轰”的一声,我抬头望天,一朵巨大的橙色的波斯菊在夜空中盛开。这一朵“菊花”照亮了整个天空。“吧”地一声,天空中冒出一颗颗五彩缤纷的“星星”,一闪一闪令人难辨真假。 更偏向于动态实写。

十五元宵闹花灯、看烟花已成为我们郎溪人正月十五的一道亮丽风景,十五的月儿园,十五的烟花美,十五的家乡更热闹。 情因景生,真实而动容,无限乡情,蕴含其中。

总体点评

华丽精妙的此举,详略得当的叙述,动静远近的多层次描写,为我们展现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元宵节,张灯结彩放烟花,一片祥和景象。即时流泻下,那时那刻的所见所闻,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事,物,人,收获将是令人惊叹的。

选材:元宵佳节,庆祝样式,凡此种种。但小同学独具慧眼,抓住最具有表现力的“放烟花”来展示,集中笔墨,有的放矢。

层次:详略得当,井然有序。赏烟花之前的要素交代,简洁明了。而后,由远至近,由点及面,由静到动,多层次,全方位描写烟花所带来的炫目视觉冲击。结尾抒情,意境悠远,令人感叹。

文字:二,三两段,最是突出。第二段,颇有气势的排比,辅以新颖独特的比喻,华丽的文字,勾勒五彩的夜空,以虚写为主;第三段,描绘烟花的变化,实写居多。

纵览全文,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排比比喻的精妙应用,动静远近的全方位描绘,将那夜的灿烂星辰,映照于你我眼前。欢乐的氛围,萦绕在身边,那时的心情,流泻在纸间,多少幸福笑脸,多少欢乐时光,让我们留恋。

3.我想当男孩

文章内容 段落点评

从小,爸爸妈妈一直偏爱哥哥,而忽略了我这个文静又懂事的孩子.那时,我就想当男孩. “孩子”改成“女孩”,这样与题目对比更加明显。

爸爸妈妈带我们去书店,我和哥哥同时喜欢上<<爱的教育>>,虽然价钱贵了些,但是里面内容丰富多彩.妈妈愁眉苦脸地对我说:"颖,你不要买了,浪费钱.''接着,爸爸笑微微地对哥哥说:"你买吧!认真欣赏吧!''哥哥一听,顿时嘻皮笑脸地说:''爸爸,谢谢您!''我只能在一旁泪水纷纷.这时,我多么想当男孩. 很残酷的现实,当然,这些都是很多小孩子所不常见的.

一次,我们家来客人.妈妈关怀备至地对客人们说:''我的儿子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优秀......客人们纷纷表扬哥哥.我狠不得往缝里钻.这时,我更想当男孩了. 此段的描述,不如上段清楚,因为没有比较.夸哥哥表现好,那你成绩如何呢?应该交代一下.

我多么想当一个男孩啊! 说出心声,但能不能说说自己的打算呢?

总体点评

天真而稚嫩的言语,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那份来自孩子内心的困惑与无奈。

主题:独生子女的时代,为何会有这样的困惑?一声叹息,让我们共同见证那孩子苦闷的内心世界。

选材:选择两个事情,描述父母如何重男轻女。但,说服力还不够,前因后果的铺垫,尚有欠缺。特别是第二件事情,很多情况没交代清楚。

层次:表明态度,随后叙述现状,最后发表感慨。简单的内容,条理较为清晰。

文字:语言比较稚嫩,两件事当中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描写,都比较平淡。作为起步阶段,还需要努力学习啊。纵览全文,作者给我们介绍一个现状,体味内心的无奈。当然,由于年龄偏小,水平所限,还需要更多的锤炼。对于所选事例的描述,可借鉴别的优秀作品,从而及时提高。万事开头难,好好努力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老师

文章内容 段落点评

老师就像那天上的一颗星星,他的光芒总是那么小,而月亮总是那么亮,那是因为月亮的光芒是星星献的!! 月亮的光芒是太阳照射的。

除夕夜的晚上,妈妈在厨房做好吃的。开饭了!哇!!!真丰富啊!!!

我赶忙开动筷子,正想大饱口福时,我突然想起我说过要给老师打电话说声“新年快乐”的,我放下筷子,因为我知道老师现在还在书店里找下期学各课的教学资料!!!我连忙拿起电话,打给老师,我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新年快乐!!!”没想到,接电话的不是老师,而是书店的管理员,他说老师看书时,手机忘拿了!我放下电话,这时,有个电话响了,是老师打来的,他说:“新年快乐!”我顿时心里有说不出任何话,他这时还想到给我们拜年,而自己还在为我们默默为我们找各课的资料,我也说了声:“新年快乐!!!”老师说他很忙,挂掉了电话。 你没告诉他手机丢在书店的事吗?

应是“备课”

你说,这世界上有就几个这样的老师,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啊!!!!!!

总体点评

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显现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崇高师德。一句简短的新年问候,使人感受到老师春雨滋润万物的香甜,更把老师与学生的平等、亲切自然地呈现了出来。在展开写老师向自己祝福时,可以多写一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可以适当描写当天的节日氛围,在以后作文时也请作者注意尽量不要随意使用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快乐的时光

下课了,同学们听到铃一响,就像一匹匹在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冲出了教室。校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一个“冲”字,点出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心情。

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做游戏,有的跳绳,有的打篮球,还有的玩溜溜球。我却和好朋友小红在一起踢毽子。小红一会儿往前踢,一会儿往后踢。毽子像一只欢快的小蝴蝶一样,上下翻飞,十分美丽。她一边踢,我一边数,不知不觉,她已经踢了100多下。同学们用惊讶的眼光注视着她。

该我踢了,可我只会往前踢,不会往后踢。虽然只会往前踢,但我踢的非常快。小红已经累得数不起来了。她说:“慢点,慢点,你快的我都数不过来了。”毽子在我的脚上就像一朵盛开的百合花在风中摆动。

踢完了毽子,在休息时,我突然看见一个小同学在跳绳。她跳了许多种花样。有麻花绳,有单腿跳,还有双腿跳,十分好看!我看见绳子从她脚边轻轻滑过,听到“唰唰”声。她的脚尖在地上轻轻点一下,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会儿落下,一会儿飞起来。十分轻巧!两条小辫儿像一对小蜜蜂一样,上下飞舞。

同学们,这是一段快乐的时光。让我们记住这段美好的时光吧!

总体点评

课间是校园里最喧嚣的时刻,也是同学们最向往的时刻。没有作业的烦恼,没有课堂的拘谨,每个同学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作者依次描写了同学们踢毽子、跳绳的情景,充满浓郁的校园气息,愉悦和欢乐溢于言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意义的春节

文章内容 段落点评

往年的春节,大多时间都被吃与放鞭炮给覆盖了,虽然开心,但却没有意义,而在今年这个金鼠报福的春节里,我有幸目睹了一场精彩的拔河比赛,更增添了过春节的那股热闹劲。 可以改成“淹没”

今年我们一家人回乡下老家过年,提上大包,小包就“浩浩荡荡”的进村了,刚进村就听说,我们这今年要举行一场拔河,当时我一听,就有一种“有好戏看了”的感觉,喜上心头。我把手上的包搁家里去后,便跑到村委会去查看详情,原来是我们村与其他几个村举行一场拔河比赛,每个村男女各六名,比赛时间定在下午3:00,胜方还有奖酬呢。“真是有趣”也不知怎么的我就对着公告栏说了这么一句。 加上“比赛”更流畅。

“查看详情”有点言过其实了,可说成“一探虚实”。

吃完午饭,也快三点了,我刚走出门一瞧,这阵势,真有点像日本鬼子进城啊:村长和村书记在前面带着参赛队员,后面跟着咱们村的男女老少,队伍长而宽,望都望不到边,听说这是去比赛场地,我也加入了这队伍,来到比赛场地,真是如我所料——人山人海。一条麻绳稳当的放在操场中间,旁边围满了人。 比拟不太确切。

“噼~里~啪~啦~”鞭炮声响了,先是函乐坡(男)vs下屯村(男),也就是我们村与函乐坡之间的比赛,队员门纷纷入场,围在两旁的的观众们伸长脖子,好象生怕看不到自己本村的队员似的,为了方便“攻守自如”,队员们都把鞋给拖了,有一些为了不冻着还穿着袜子呢,他们个个磨拳擦掌,好象要把对方吃了似的,随后,手便紧紧的拽住绳子,似乎要把绳子占为己有似的。

“嘟”,哨声响起,队员们个个前脚弓,后脚弯,朝自己这边使劲,而旁边的观众们个个伸长脖子,眼睛紧紧盯着队员们。而场内的拉拉队,有节奏的喊着“一二~三”,特别是“三”,喊得特别有爆发性,好象自己也在拔河似的,同时双手一直向自己的那一队煽去,示意朝那边拉。队员们牙齿咬着没有血色的唇,好象自己一松唇,绳子就要被对方那边拉走,特别是我们的“压阵大使”——最后一位的大妈,瞧她蹲着一个“下马蹲”,手紧紧抓住绳子,眉头紧锁,嘴唇有些发紫,冬天的凉风吹过,她蓬乱的头发微微颤抖。而我们的“先锋”——40多岁的大婶也不逊色,只见她目光紧紧锁住中间的红绳,全身朝后倾斜,生怕红绳被“揽”过去似的。

“嘟”,结束的哨声响起,观众们长长的松了一口气,队员们也进拽的手却没有松下,也许此时他们的心也是被紧拽着的吧,只听“耶,我们赢了”的欢呼声,我便料到我们村赢了,紧绷着的眉头顿然舒开。接下来的比赛我们都全力以负,终于以女队第三名,男队第二名的成绩获胜。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真是十分有意义,不仅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比赛,还从比赛中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着句话的真谛。相信2008年我也可以过的十分有意义,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嘛。 应是“这”

总体点评

文章生动的记叙了在农村度新年时观看拔河比赛的经历,农村气息浓厚,情感真挚细腻。

作者从神态、动作等角度生动刻画了拔河比赛中选手的跃跃欲试和不相上下的情景,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更感觉到了农村浓浓的年味。

7.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 读《爱的教育》有感

文章内容 段落点评

今天,我读完了世界名著——《爱的教育》,受益非浅啊! 应改为“受益匪浅”

书中讲了好多好多感人故事,我就不一篇一篇地说了,就说说最令我感动的一篇吧!那一篇是《海难》,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艘巨轮从英国利物浦港驶向马尔他岛,在三等舱内有个意大利少年,叫马利阿。开船后不久,一个意大利水手领了个小女孩,并将小女孩交给了马利阿,就走了。马利阿和小女孩谈了一会儿,知道了小女孩去不勒斯看父母,也知道了小女孩叫寇列泰

散文经典点评大全 8篇精美散文及点评

经典散文(300字摘抄及100字点评)

1.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鉴赏: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在这里,仅就它的艺术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蕴藉又强烈既仿徨又执着的心绪,以及那孤独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纪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心绪的成功表现,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得力于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体的氛围传 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这浓烈的感情与心声,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既协调又互为映衬,造成了一种具有复合之美的丰满、多棱、立体的美学效果。

再就是抒情主人公——一个孤独的求索者形象的确立,也是文章感 且富有力度的原因之一。全篇处处在写景,其实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这是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而且,“我”大都处于静止的思索,仿徨之中,动作很少,形象却清晰可见。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简洁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对着微弱的没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统帅全文灵魂,有一个清晰的显现。文章也随之更活、更易于读者理解

2.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赏析:

生命的化妆 先从自己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就引发了下文对化妆师的询问,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化妆师的回答让林先生感叹不已,并从内心里叹服,认为化妆师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在这里,化妆师谈到: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并分了四类来谈,谈得很有条理,说得让人只有点头的份。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化妆。更深层次的化妆师是“改变体质”“改变气质”,接着引发了对“生命的化妆”的三种划分: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读到这些文字,更让人惊叹化妆师看法的经典,化妆师用他一生的经验准确的总结了化妆的全部内涵。接着又拿写文章来类比,也写到三种写作: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至此, “生命的化妆”一语再次突现,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为生命化妆是多么的重要,正像林先生所说,我们要“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尊严”,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焕发出灿烂之光!

3.朱自清《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注:从网上搜集,可能不源于《经典散文》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

1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2摘自张爱玲《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赏析: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3摘自张晓风《初雪》

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缈了。你们想,我在这样一个染满了绿意的早晨和你们写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着生气勃勃的绿呢?

赏析:

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触觉,写活了春天的绿色。多处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喜欢这段话,因为看了就很温暖。这种温暖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呢,我想,就是从那些温暖的字眼里流动出来的,“明晃晃”、“浓郁郁”、“生气勃勃”,因为写给孩子,所以更加诗化和优美。作者笔下的绿色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现在眼前一样。我也喜欢绿,也喜欢作者笔下的这片绿。它们的生机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希望。

4摘自张晓风《秋天 秋天》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赏析:

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梧桐叶子的喜爱。“簌簌”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也能猜到那种场景。“神秘的美感”写出了秋日梧桐的特点,神秘的,优美的,梧桐叶子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极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梧桐叶子的形态。作者从颜色、形状等各方面做了描写,同时将叶子比作小船,穿上还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心驰神往,也想看一看这优美的梧桐树。作者想象力丰富,将秋天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5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沈从文《边城》

赏析:

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

散文经典点评大全、散文经典点评大全,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