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如何读文章

[投稿者:粟天睿 www.lebeitao.com]2021-08-02 16:05:34

如何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1、设定目标

阅读开始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因为设定目标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避免拖拉的阅读。

2、学会总结

如果看一本书你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去思考总结,过后你就会忘记,但当你学着去总结书本的主要框架,写写书评,或者仅仅写你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加快你的阅读。

当通过写框架,写书评,或者与人沟通,再一次进行思考,慢慢的你就会理清文章的脉络。

3、停止默读

大多数人是通过将单词大声读出来而学会阅读的。麻烦在于,大部分人都停止不了出声读。当然,或许我们已经不会再听见读出来的声音,或者仅仅动动嘴唇,但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是在“将文字都给自己听”。我们通过嘴巴和耳朵学会阅读。

要成为快速阅读者,这个习惯必须要戒掉或者至少降低它的出现次数,采取眼睛结合大脑的方法。开始用你的眼睛在书中吸收知识,让书中的内容通过眼睛直达你的内心。

4、巧用浏览

阅读时,目光撒下去所接触的不是两三个词,而是完整的一句,整整的一行甚至再多些。这种浏览的方法用在了解一本书的大意上,通常在图书馆、阅览室、书摊前拿到新书时使用。

5、阅读习惯

快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阅读才能养成,阅读时尽可能的掌握大量信息,眼停时不是感受一个字一句话,更多的是感受章节段落。

拓展资料:

快速阅读(阅读或学习方式)

“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

资料来源:快速阅读 (阅读或学习方式)百度百科

如何朗读散文

散文在朗诵时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散文如何阅读

散文鉴赏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②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

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

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如何读文章 散文如何阅读

如何快速阅读文章

许多人都知道“纪昌学箭”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中国古时候有一位射箭的能手叫甘蝇。据说只要他一拉弓放箭,就一定会射到野兽或禽鸟。甘蝇有一个学生名叫飞卫。飞卫跟着甘蝇学射箭,本领超过了他的老师。后来,又有一个叫纪昌的,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也就成了纪昌的师傅。飞卫对纪昌说:“学射箭要先练眼力,你应该先学会看准目标不眨眼,然后才能谈到学射箭。”纪昌听了飞卫的话后,便回家每天躺在自己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只眼睛直直地盯着两个脚踏板,先学习不眨眼睛;妻子在织布机上织着布,他看着脚踏板一上一下地翻动。这样不间断地坚持了两年时间,纪昌真正做到了看见物体动震而不眨眼睛;就是有一个锥子尖刺到了眼眶上,他的眼珠儿也是一动不动。他以为练得差不多了,于是就跑到飞卫那里,把自己学习的成绩告诉了飞卫。飞卫听了又对他说:“还是不行!你还得继续锻炼眼力。你能够做到把一个很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一个细微的东西看得很清楚才行。等你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再来告诉我!”纪昌听了老师的话,又回到家中练起眼力来。他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拴上一个虱子,挂在窗户上,每天朝南目不转睛地望着。这样练了十多天,那牛毛上的虱于在他眼睛里渐渐地大起来;练过了3 年之后,那牛毛上的小虱子在他眼里就大得像车轮一般了。这时候,他再用眼睛看别的东酉,面前就像出现了一座小山一样。纪昌又高兴地到了飞卫那里,把自己练习眼力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告诉了他。飞卫高兴地说:“这回你可以学习射箭了!”于是,纪昌便用北方出产的角做了一把弓,用南方出产的竹竿做成了箭,按照飞卫教给的方法练习起来。他用箭去射拴在牛尾上的小虱子,一天一天练下去。最后,他的箭射穿了小虱子的中心,而那细细的牛尾却没有断。纪昌把自己的成绩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跳起来,拍着自己的胸脯对纪昌说:“射箭的妙处你已经得到了!”从此以后,纪昌就成了百发百中的能手。

阅读这个故事后,我们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到它与快速阅读相通的若干道理,并在受到启发和思考中领悟速读的真谛:

基本功最重要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速读要练什么?射箭和速读都是要训练人眼睛的视力,让自己的眼睛真正练到“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的地步。其实“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这两个成语既是射箭对视力的要求,同时也是速读训练对眼睛的要求。学习射箭必须先要训练眼力,同样学习速读当然也先要练习眼力,这是因为人的眼力(视力)的好坏是射箭和速读的共同基础条件,没有基础的条件,你要想学习以眼睛为条件的技能都是不可能的。如眼睛的视力基础打牢了,真正做到“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状况时,你无论是学习训练射箭或速读,其质量与效果也就有保证了。jint速读记忆专家建议:任何学员在开始练习速读时首先要明确最重要的是练习与视力相关的“视点”和“视幅”科目,把自己阅读时的“视点”和“视幅”练到“那牛毛上的小虱子在他眼里就大得像车轮一般的时候,他再用眼睛看别的东酉,面前就像出现了一座小山一样。”

循序渐进的提高

其次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技能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甚至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纪昌为学射箭,为练眼力不间断地坚持了两年时间不眨眼睛看着妻子在织布机上织着布;随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眼力又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拴上一个虱子,挂在窗户上,每天朝南目不转睛地望着练着,当练过了3 年之后,那牛毛上的小虱子在他眼里就大得像车轮一般了;最后才开始练习射箭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事实上学习任何技能无不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速读同样如此。我们只有先把自己的视力练习到“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水平时,才能够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读和记忆能力。

坚持,坚持,再坚持

其三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东西人自身好的毅力和意志品质最重要,这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纪昌为训练自己超人的视力,前后五年时间都在训练眼力,多么枯燥乏味的训练和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他都坚持下来了,最终取得了成功。学习速读和其他项目一样也是如此,许多时候并不是人们不能掌握训练的技巧和方法,而最难在对这些技巧和方法的熟练运用,实现它往往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训练,年复一年的坚持才行。不少人最终没有达到目标或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半路,就停止了,没有坚持下去。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练就高超的技艺,必须下一番苦功夫,从打基础开始。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这个道理。纪昌的百发百中就是苦练得来的,只要苦练,什么奇迹般的技艺都能创造出来。古今中外的速读记忆高手无不如此。如《庄子·徐无鬼》里记载的运斤成风的石匠也是苦练得来的,据说一个人的鼻子尖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石灰泥,他能够猛烈地抡起斧子把它削掉;斧子动如风,鼻尖上的泥削净而鼻子却一点不伤。这真是奇迹般的技巧,这种技巧就是从苦练中得来的。艺术上的创造也是一样,只要能像纪昌那样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去下一番苦功夫,就一定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对学习射箭如此,速读训练同样如此!

怎样读一篇文章

正 之读一篇文章,不是件难事。逐字逐句地读下去就是了,读完以后总有所得。可是要读得好,要读过以后有较大的收获,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初学写作的青年常常向人请教:“我想学习写作,应该怎样下手?”所得的答案里必定包括这么一条:“多读。”然而读过一些文章之后,往往会觉得所得不多,进步有限,于是心里不免烦躁起来:“我读过不少的文章了,为什么感觉不到有什么进步?”这篇短文就是想跟读者谈一下这个看似不难、实在又不容易的阅读问题。不论读什么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的目的,就是想从所读的文章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为了这个目的,首先就得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文章来读。读的时候自然要充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之类,必要时还得查看有关的参考文件,或是作点读书笔记来帮助记忆,准备以后应用。这些,都是一般性的问题,这里不谈。我们所要说的,是怎样在阅读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术。其实,这两方面是分不开的: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把文章里的语文问题弄得越清楚,对于它的内容也就了解得越透彻,因为文章的内容原是靠语文来表达的。不过,我们既是在谈语文,既是以学习语文为初步的目的,为了讨论的便利,为了把精神集中在这一点上,我们专就语文方面来谈就是了。从阅读中学习语汇,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然而初学者往往忽略了它。所谓学习语汇,包括两个方面:积极的一面是要从别人的作品中吸收新东西来丰富自己的语汇,消极的一面是要以别人运用语汇的情形为借鉴来纠正自己原有的错误。为了这两方面的目的,可做的事情很多。最起码的一件自然是在字典辞书的帮助之下把文章里的生字生词的意义弄明白。其次是以文章中的句子为实例,把这些生字生词的用法搞清楚。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阅读的时候,特别是阅读文艺作品的时候,往往急于要知道全篇的内容,匆匆忙忙读下去。其中一些比较生疏的字眼儿,由于有了上下文,常常可以猜出个大约摸的意思来。既然已经“大约摸”地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就懒得去查字典,懒得问人,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地过去了。这样,慢慢地我们的脑子里就记了许多“大约摸”的字眼儿,等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就“大约摸”地用上去了。结果,我们的文章里出现了许多“用词不当”的句子。这,看起来是写作问题,可是推本求源,种因却在阅读时以不求甚解的态度对待语汇。不但要了解生字生词的意义,更主要的是弄清这些字眼儿的用法。所谓用法,最主要的是跟别的词怎样搭配。如果是个动词,它常用哪类词作宾语?如果是连词,它常常跟哪类词配在一块儿用?如果是形容词,它常常用来修饰哪类词?这些问题不注意,我们脑子里就会逐渐记住一些孤零零的字眼儿,等到写作的时候,就会不问是不是地方,随便乱安插,造成许多所谓词的配合不当的错误。意义和用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分析比较的工作。文章中遇到一个生词,意思弄清楚了,用法有把握了,不妨进一步想一想,我原来知道的词里面,有没有意义跟它相近的?如果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是意思上不全一样,还是用法不尽相同?这篇文章里为什么用这个,不用另外一个?用了这一个有些什么好处?是意思表达得确切些,还是比较生动有力些?当然,我们不能穿凿附会,强加解释,不过这样用一番心,会使我们把许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得更明确,日后自己用起来更有把握。这里有一点必须着重地指出来:所谓学习语汇,并不一定是单单注意那些艰深生僻的字眼儿。越是普通的字眼儿,越是口语里常用的字眼儿,包括常用的虚词在内,越得注意。因为这些才是我们经常要用的、必须绝对用得正确的字眼儿。可是正因为它们常用,它们的用法往往很多变化,而我们却认为它们普通,并不注意,结果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就在这些普通常用的字眼儿上犯错误。好高骛远是有害无益的,学习语汇只注意那些奇特而少用的字眼儿,正是好高骛远的一种具体表现。阅读时还要学习文章里的句法。学习句法,也包括好几个方面。首先是练习分析句子,把各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弄清楚。如果有些句子自己分析不好,要把它记下来,有机会去查参考书,或是向人请教。这样做久了,可以使我们彻底明了各种常用的句式,等到自己写作的时候,在造句方面就会很有把握。其次是注意文章里造句方面的特点。比如,这篇文章里是短句子用得多,还是长句子用得多,还是很均匀地显不出什么长句短句,还是长短句都有,交错着运用?作者这样造句有些什么好处?那些长句子,能不能改短一点?短句子能不能改长一点?改了以后对于文章有些什么影响?同样,我们也可以注意,文章里是简单句用得多,还是复杂句用得多?哪些是被动句?哪些是省略句?哪些是倒装句?为什么这样用法?有没有对偶的或是排比的句子?这样用法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再其次是要注意句子和句子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是在意义上一句跟着一句很自然的连接起来呢,还是用了些关联词语?要是关联词语用得多,注意一下这些词语的作用:它们是不是使各个句子联系得很密切,把一层层意思中间的关系表现得很明确?要是不大用关联词语,那也要注意一下:各个句子是怎样联系的,是不是跟口语的习惯很一致?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特别是比较难用的、变化很多的逗号、分号和顿号,更得靠阅读时经常留心,才能学得会,用得好。学习句法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做前面说的那些分析思考工作,目的在于使我们熟习各种句法,所以跟学习语汇一样,最要避免穿凿附会,强加臆断〔臆断〕凭主观推测来断定。。如果有某个句子我们觉得结构不大正确,或是不很好,首先我们得设法弄清楚,不要武断。要是经过研究,证实了那个句子确是有点毛病,我们既不要因此就说这篇文章不好,也不要因为整篇文章不错或是因为我们敬佩那个作者,就一定说它没毛病,甚至故意去摹仿它。任何一个大作家,偶然在选词造句上有点疏忽总是难免的,而且一篇文章从作者动笔到排印成书,中间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是不是作者的疏忽也很难断定。第二,跟学习语汇一样,学习句法也要特别注意各种常用的、口语化的句子,不要单去注意那些老长老长的、曲折复杂的句子。有些很普通的、口语里常用的句子与习惯语,拿我们现在的语法知识,可能分析不好。这些,更需要我们留心学习。语汇和句法之外,阅读时还要学习篇章结构。这里边的问题也是很多的。首先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文章分段的情形。是长段多呢,还是短段多?是每段一层意思呢,还是几层意思放在一段里,还是一层意思分成好几段?为什么这样分法?段与段之间是怎样接合的?有没有用些过渡性的小段落,或是段的末尾或开头用些过渡性的句子?这些过渡性的段落和句子起了些什么作用?其次,我们还可以注意文章里前后怎样照应,中心的意思怎样贯穿。再其次,我们也得注意一下文章是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的。是不是一开头就讲到本题,还是先做了一些准备的说明?结尾的地方是不是很有力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是很深刻?写作的技巧,也是应该学习的。文章里面有描写人物的地方,我们得看看是怎样描写法:是用正面的叙述来说明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还是用人物的谈话来显示他的心理,还是用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他的品质,还是几种方法都配合着用?要是文章里面有说理或辩论的地方,我们应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事理说清楚的,怎样把别人的错误说法驳斥了的;文章里面有没有打过生动贴切的比方,有没有举过恰当显明的例子,有没有引证过别人的话。此外,像怎样叙述事实的经过,怎样描写环境和景象,怎样运用修辞的各种手法,都是值得我们揣摩体会的。最后,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文章的风格。不同的文章往往在风格上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特别简洁,我们应该留心是怎样使文章简洁的。不妨设想,要是让我来写这么一篇文章,我会不会在某些地方多说些话,多用些字。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可能多出来的话精简掉了的。有的文章特别细致,有的文章气势特别雄壮,有的文章读起来觉得干干脆脆,明快有力,有的文章轻松流畅,委婉动听。是怎么收到这些效果的呢?用词、造句、分段等方面,可能都有关系。我们就得从多方面来学习这些风格。以上都是纯粹从语文的角度来说的,而且为了说明的便利,是一样一样分开来说的。在阅读的时候,语文方面的这些问题可以作为重点来细加研究,可是也还需要跟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起来求得深入的了解。语文是文章的形式,主题思想是文章的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文章里为什么用这些词、用这些句子、用这类的结构、用这类的写作方法呢?是根据内容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这样一些语文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些形式,用了这些形式对于表现这样的内容有些什么好处。同时,语汇、句法、篇章结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等,一方面可以分开来钻研,一方面也得联起来体会,因为这些都是互相影响的,不是互不相关的。简洁明快的文章一定不多用长句子,不多用修饰语,而细致委婉的文章,句子难免要复杂些,修饰语难免要多用些。这只是举其一端,要深入学习一篇文章的语文技巧,事实上不能不把它的语文形式的各个方面都照顾到的。这里限于篇幅,没能举些实例把前面说到的各点具体地说明一下,只好先约略地提出这么几点来供大家参考。

如何读文章、如何读文章,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