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乾隆下江南民故事会

[投稿者:皮千柔 www.lebeitao.com]2021-08-05 12:39:05

乾隆三下江南小故事

1、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他想难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视,无人作答,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众人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乾隆又来到一个酒家门前,入店饮酒。美酒飘香,开怀畅饮,席间乾隆得知卖唱侑酒的歌女姓倪,于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联:“妙人儿倪家之少女。”此联“人儿”合成一个倪字,乾隆认为难以作答,谁知姓倪的歌女却应对曰:“朋言者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诸字,应对敏捷,对得贴切。

乾隆称赞不已,令赐酒三杯,不料壶中的酒已饮完,只滴数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头看见园中之花,触景生情猛然对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乾隆南巡时来到白龙寺,当时寺僧正在鸣钟,古刹庄严,钟声悠扬,乾隆顿时诗兴大发。

即令侍从备齐纸笔,挥笔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上联。随乾隆南下的纪晓岚放声大笑起来。乾隆不解怒目而问:“朕诗虽然不佳,汝岂能当面大笑?”

纪晓岚急忙解释说:“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此联。恰似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乾隆转怒为喜。

2、乾隆下江南路过遇到一少年,觉得他聪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于先问其名便知叫阮元,灵机一动想到了上联:“阮元何故无双耳,‘阮’与‘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个有拼旁带耳一个没有,本以为会难到少年,谁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联:“伊尹从来只一人” 乾隆大赞。‘伊’和‘尹’字形对‘阮’和‘元’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时期一人名,可谓对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经南通,那时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过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个通州,大清天下竟有两个“通州”,一南一北。便诗兴大发,咏出一副对子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咏完转身叫大臣们接下联,当时没有一个人对上包括自己。

想着想着来到一当铺门口,听见一小侍自言自语哼出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声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听见,“妙哉!妙哉!”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个绝妙的下联吗?后来小侍得到了赏赐,连升三级。这是一说法。

4、当时纪晓岚和其他随驾人员都面面相觑无人能对,乾隆便让当地官员在街上立一牌子,征求下联。牌子竖起好长时间都无人来对,后来多年以后山西泽州府的一书生云游来此看到这一上联, 眼睛一亮,随即对出下联:东当庄西当庄,东西当庄当东西。当地府衙上报朝廷,便赐予了嘉奖。

5、乾隆下江南路过泰山,率领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便对大学士纪晓岚说,联有一联。

爱卿试对如何?乾隆上联说到:“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纪晓岚不加思索心口拈来:“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西南北”四方,珠联璧合,十分贴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

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

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

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乾隆七下江南的民间故事

前段时间听说了一个关于乾隆下江南的神话传说,一天乾隆游湖时,水里的鱼鳖虾蟹都上岸来问他要官做,乾隆就说:“等到灯光朝下时,你们都可以做官”,眼下之意就是不想封官给他们,要知道以钱都是点蜡烛和油灯的,灯光是不可能朝上的。。。

乾隆下江南民故事会 乾隆七下江南的民间故事

乾隆下江南时,遇到的一船夫出了一句上联,乾隆说:此联无人能对,上联是什么

乾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传奇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俗世的皇帝。在他一生中,乾隆多次游历江南,在民间流传了无数的故事。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当然今天不是关于乾隆的爱情故事,而是乾隆与船夫的对联。

话说有一次乾隆和纪晓岚来到了江南,二人便衣出行的时候,乘坐一条小船在船上,他们与船上的船夫开始愉快地聊了起来。这时候船夫说:“我这里有一副对联,不知道两位先生能不能对得出来。”乾隆一听便来了兴趣。乾隆诗虽写不好,但乾隆对对联确实有一套,在闲暇之余经常召集翰林院的官员们来吟诗作赋,对对联。现在很多对联都是乾隆写的,例如“烟锁塘柳”。乾隆以这副对联为荣,经常炫耀。乾隆心中窃喜,小小的船夫还敢在我面前拿出对联让我对,这岂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

不一会船夫说出了上联,其上联是“一孤舟,两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帆,下九江,还有十里”,对联很有逻辑,只有几句话却把当时的情况都写了出来,还用了数字的组合。听完船夫的上联,乾隆脸上的笑意逐渐消失,拿着扇子轻轻地敲击着自己的脑袋,可就是没有适合的下联来对应。

身旁的纪晓岚也想替主人解围,但他绞尽脑汁也没有什么好的下联拿出来,半个时辰过后两人只好作罢。并且二人对船夫的对联也是十分佩服。

乾隆下江南吃西瓜的故事

传说,乾隆下江南,在江南看到一个卖西瓜的小铺子,天气炎热,乾隆爷就进去买个瓜解解暑。瓜农给他挑了一个西瓜,切成两半,递给乾隆爷半个瓜,并给他一个勺子,用来舀瓜吃。乾隆爷吃瓜有特点,一般人拿半个瓜,第一勺肯定从中间舀,由中间往四周吃。乾隆爷就不一样了,他是从四周往中间吃。瓜农就奇了怪,问他:“这位爷,普通人吃瓜都是从中间王四周吃,您怎么从四周往中间吃啊?”乾隆爷回答:“谁都知道,这西瓜中间最甜,越往四周越不甜,如果从中间往四周吃,就会越吃越不甜,越吃越没味道;而我从四周往中间吃,每一口都是甜的,而且是越吃越甜。”瓜农听了,颔首称是,若有所悟。

瓜农反驳他说你从四周往中间吃每一口都是不好的,你越来越想吃甜的,所以吃的很快,等到吃到中间了,只有一口是最好的,而中间往四周吃每一口都是好的,可以细品,乾隆爷无话可说,遂离去,走了一段路程,乾隆爷命令随从,返回去杀之,随从回去,见到一便条,我乃前朝旧臣,不问朝政,随从回去告知,乾隆爷暗自惊叹,当世之奇才,前朝用之,还有我的事吗,感慨万分。

乾隆下江南民故事会、乾隆下江南民故事会,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