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清明节的对联

[投稿者:遇红豆 www.lebeitao.com]2021-08-05 13:06:06

经典的清明节对联大全

上联:杏村沽酒

下联:柳苑飞花

上联:桐花吐艳

下联:榆火分新

上联:桃花作粥

下联:荠菜悬灯

上联:芳名垂青史

下联:勋业昭国光

上联:春风重拂地

下联:佳节倍思亲

上联:淘井黄州俗

下联:分烟汉殿春

上联:烟景催槐叶

下联:风期数楝花

上联:翠竹标亮节

下联:红梅颂高风

上联:痛心伤永逝

下联:挥泪忆深情

上联:先烈功垂千古

下联:英名留传万年

清明节古诗和对联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一、清明节古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

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

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点评】:

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岗。

【点评】:

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

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作者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二、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关于清明节的对联

1、上联:清风习习催秧绿 下联:明月悠悠映麦黄

2、上联:秀野踏青晨行早 下联:芳草拾翠暮忘归

3、上联:姓在名在人不在 下联:思亲相亲不见亲

4、上联:英雄功绩昭百世 下联:烈士芳名耿千秋

5、上联:每思祖国金汤固 下联:常忆英雄铁甲寒

6、上联:继往开来追壮志 下联:光前裕后慰英灵

7、上联:国运昌隆,英雄胆壮 下联:金瓯无恙,烈士心安

8、上联:到处探幽,午桥最胜 下联:逢时行乐,卯饮亦佳

9、上联:逢盛世,更加感谢前辈 下联:遇佳节,愈益思念亲人

10、上联:三月光阴槐火换 下联:二分消息杏花知

11、上联:寒食雨传百五日 下联:花信风来廿四春

12、上联:寒食芳辰花烂漫 下联:中秋佳节月婵娟

13、上联:槐火光阳春替换 下联:杏花消息雨传知

14、上联:杨柳旌旗春色晓 下联:海棠时节曙光新

15、上联:禁火今年逢节早 下联:飞花镇日为谁忙

清明节的对联 关于清明节的对联

清明节的对联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

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杏村沽酒;

柳苑飞花。

桐花吐艳;

榆火分新。

桃花作粥;

荠菜悬灯。

芳名垂青史;

勋业昭国光。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淘井黄州俗;

分烟汉殿春。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翠竹标亮节;

红梅颂高风。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先烈功垂千古;

英名留传万年。

英雄万民尊敬;

烈士百世流芳。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风习习催秧绿;

明月悠悠映麦黄。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秀野踏青晨行早;

芳草拾翠暮忘归。

姓在名在人不在;

思亲相亲不见亲。

英雄功绩昭百世;

烈士芳名耿千秋。

每思祖国金汤固;

常忆英雄铁甲寒。

继往开来追壮志;

光前裕后慰英灵。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国运昌隆,英雄胆壮;

金瓯无恙,烈士心安。

到处探幽,午桥最胜;

逢时行乐,卯饮亦佳。

逢盛世,更加感谢前辈;

遇佳节,愈益思念亲人。

绿水悠悠,缅怀老一辈革命家;

红旗猎猎,争当新长征突击手。

附:寒食节日联

清明前一日(也有说是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古人常把清明与寒食联系起来,因两节相接,以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至清明时另起“新火”,故名寒食节。

冷节;

新烟。

冷节传榆火;

前村闹杏花。

扫墓犹循旧规;

游园可觅芳丛。

悯介推而禁火;

怅崔护之题门。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寒食芳辰花烂漫;

中秋佳节月婵娟。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息雨传知。

杨柳旌旗春色晓;

海棠时节曙光新。

禁火今年逢节早;

飞花镇日为谁忙。

广市卖饧,箫声吹暖;

前村禁火,雨意催晴。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清明节对联挽联集锦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

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对联大全:关清明节对联赏析

有关的对联以及解析如下: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王维赋诗重阳节,其中一句广为流传:“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有兄弟共登高的传统,王维兄弟分散,独在异乡,逢此佳节,自然伤情。这一清明节的联借用王维的诗句,别具神韵。想来重阳节思念的亲人,虽在异乡,犹有相见之时。至于清明节所思念者,无非物化的亲人,其心境的繁复曲折更甚前者数“倍”。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世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清明既为春季第五个节气,距春社日自然不远。燕子归来,梨花凋落,即为此时的物候。上联用“春社”,为祭地之日,下联用“清明”,为祭祖之时,两者相对十分妥帖。上联用“来时”,下联用“落后”,来燕固有去日,梨花犹能重开,又将自然界的循环变化巧妙勾勒出来。着色清浅,意蕴幽远,对举工整,实为妙对。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清明为三月节,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节。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仕,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至清明时才另起“新火”。槐火,即用槐木取火。古时随季节变化,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据汉代大学者郑玄研究,槐火为冬天所用。故而此联说“槐火换”。二分,一般指春分与秋分,此处指春分。春分乃清明前一个节气。杏花开时,约在春分前后,此联赋予杏花思想感情,以为它知晓春分的音讯。数目对数目,词组对词组,且平仄相调,对仗工稳。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联中用唐人岑参《逢入京使》诗句“相逢马上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又用宋人宋祁《玉楼春》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后者历来为人赞赏,近人王国维曾有评语:“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由于其形容春意盎然如此之妙,以致“红杏闹春”几乎成为春联的家常菜。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风明月”中有“清”、“明”二字,以点明节令。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息雨传知。

此联用古诗“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句。所谓杏花雨,乃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槐火用于冬日,到了春天,自然要更换。清明时节的雨沾衣不湿,推之应为杏花雨,杏花之繁茂也自可想见。文人撰联多有掉书袋的癖好,给走马观花的人设了栅栏,却为会心者添了无穷的乐趣。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这正是上联的出处。“冬节”指冬至,自冬至到寒食刚好一百零五天,所以寒食日又称“一百五日”。下联化习语“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指应花期而来的风,由于风应花期,其来不误,故此得名。由小寒到谷雨(清明后一个节气)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小寒节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节三信:瑞香、兰花、山蠜;立春节三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节三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节三信:桃花、棠棣、蔷薇;春风节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节三信:桐花、麦花柳花;谷雨节三信:牡丹、酴醾、楝花。以上为二十四种花信风。楝花风毕恰是春季结束,所以下联说“花信风来廿四春”。“寒食雨”与“花信风”之对,“百五日”与“廿四春”之对,甚为工整。

桐花吐艳;

榆火分新。

榆火,从榆木所取之火。古人冬天用槐檀取火,春天则改用榆柳。此联用词简洁,由于涵括了寒食前后的变化,意思较为丰富,同时对仗工整,也算难得。

桃花作粥;

荠菜悬灯。

桃花粥是旧俗寒食节的食品。荠菜籽能榨油,可供油灯照明之用。且荠菜繁茂之时,恰在清明前后。是以“荠菜灯”对“桃花粥”,别有风趣。

国运昌隆,英雄胆壮;

金瓯无恙,烈士心安。

瓯是一种器皿,一般为瓦器。黄金之瓯,自然无比坚固,常用以喻疆土之完固。“英雄”与“烈士”之对,“胆壮”与“心安”之匹,十分工整,且一张一弛,饶有趣味。

到处探幽,午桥最胜;

逢时行乐,卯饮亦佳。

上下两联都出自唐白居易的诗。其《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纪事》诗句“旧径开桃李,新池凿凤凰。只添丞相阁,不改午桥庄。远处尘埃少,闲中日月长。青山为外屏,绿野是前堂。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年华玩风景,春事看农桑。花妒谢家妓,兰偷荀令香。游丝飘酒席,瀑布溅琴床。巢许终身稳,萧曹到老忙。千年落公便,进退处中央。”是为上联的出处。午桥,即是午桥庄,是唐裴度的别墅。白居易《卯饮酒》诗句“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乃下联所自。卯饮,即晨饮。此联平仄严格相对,层次分明,乃佳对。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百六日,亦同百五日,谓寒食节。自冬至到寒食或为一百零五天,或为一百零六天,两说并存。杏酪,杏仁造的糊状物,即杏仁粥。榆羹,又称榆粥,乃用榆荚或榆皮煮的粥。《太平御览》引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可知古人曾有寒食备杏酪的习俗。

悯介推而禁火;

怅崔护之题门。

唐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人据此诗演成崔护和少女的恋爱故事。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博陵名士崔护进士落第,心魂落寞。逢清明节,他独往城南踏青,见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感口渴,遂叩门求饮。开门之人,竟为一妙龄佳丽。崔护一见倾心。次年清明,崔护旧地重游,却见院墙如故而人已渺然。他帐然若失,遂在门上题了此诗。于是,“人面桃花”就成为清明时节浪漫典故。上联暗指寒食,下联本寓清明,以人事故典牵引而出,一悯一怅,顿生千古幽思。

冷节传榆火;

前村闹杏花。

这也是一副寒食节所用对联。此联开头先点出“冷节”,“冷节”即寒食节,因要禁火而吃冷食。再以“榆火”描述春景,有些凄凉。下联则选取另一幅春季画面“前村闹杏花”,一个“闹”字,极为传神地写出了生活情趣。杏花开放的时节为春天,故以“杏花天”指春天。唐代李商隐《评事翁寄赐炀粥走笔为答》诗“粥香炀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绩篷。”语言简练,遣词准确,当是此联特点。“榆”“杏”之对,十分工稳。

清明节的对联、清明节的对联,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