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台湾中国感人故事

[投稿者:邶恬美 www.lebeitao.com]2021-08-05 13:49:02

台湾大陆感人故事(急)

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但晨风中似乎已经飘来甜丝丝的气息。他,钱畅,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唯有移植骨髓,才能使这朵垂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绚丽的光彩。然而,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但是,钱畅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1999年9月21日,一场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整个台湾地区,台湾大地人在余震的摇晃中。慈济医院的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中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台湾青年,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把他的骨髓抽出来。

余震不断,这个青年依然神清气定。他在这场灾难中没有受伤。然而他的家人呢?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然无恙,没有人能够知道。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变,有一名叫钱畅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满满的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是枕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但是利博士庄严的站着,青年人静静的躺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经过10几个小时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杭州市,连夜为钱畅作了移植手术。最后,钱畅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钱畅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也不会见面,但是,能不能见面并不重要,因为两岸的骨肉同胞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台湾与大陆友好交流的感人事迹

没有那么好的文笔,只好把”扬子晚报”的报导摘录整理给你,

①2001年6月一场紧张而激动的“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活动。由于骨髓移植手术从提取到输入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21岁的陈霞与死神搏斗与时间赛跑。救命的骨髓,辗转台北、香港、北京的生命骨髓,历经20个小时,终于成功输入陈霞体内,让人为陈霞的新生欢呼不已。

②2007年7月,苏州妈妈杭彬也用自己的骨髓成功帮助16岁的台湾女孩荣荣重获新生。从杭彬启程赴北京捐献骨髓,到最后骨髓运抵台湾输入荣荣体内,本报一连发了10篇连续报道,对该事件进行了重点关注。图为2007年7月15日本报关于杭彬进京捐髓的报道版面。

③2010年10月24日,江苏广电总台与凤凰卫视、东森电视台以及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骨髓库、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联手 推出“生命相髓”——首次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活动邀请到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12对骨髓捐受双方真情相见,两岸三地知名爱心人士也来 到现场,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康辉、凤凰台吴小莉、东森电视台王佳婉等担纲现场主持。据悉,这是中华骨髓事业十年进程中,两岸三地举办的首次骨髓捐受者正 式见面活动。这12对素未谋面却血脉相连的“亲人”,参加了首次举办的两岸三地捐受者正式见面活动,其中捐受者全部来自大陆的有6对,捐受者有一方来自台湾的有4对。

中国与台湾的感人故事

辽宁为台湾同胞提供骨髓。

台湾中国感人故事 中国与台湾的感人故事

两岸人们的感人事迹

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是密不可分,如果把台湾分裂出去,历史就没法写。这就是海峡两岸人民的感情基础。台海观澜:2OO6,闽台两地亲情交流感人事迹多 “六六大顺”,“六”在福建和台湾人的眼中,是一个吉祥顺利的数字。回首二OO六年闽台两地亲情的交流,顺风顺水顺情。 九旬阿嬷“回娘家” 阔别故乡七十四载的九十四岁阿嬷郑劝老人,终于回到了金门的娘家,与娘家亲人执手泪涟涟,其情其景,让人感慨又动容。 七十四年前,刚二十妙龄的郑劝离开家乡金门嫁到福建惠安县净峰镇上厅村,丈夫在她怀孕时去了南洋,再也没有回来。郑劝生下一女,女儿和女婿在十多年前先后去世,如今已当上曾祖母的她与三个孙子生活在一起。 七十四年来,故乡金门的山水时常在她的梦里萦绕,她渴望有生之年能回金门一趟,以慰乡愁。 七月十七日,在两岸媒体《厦门日报》和《金门日报》的联手帮助下,九十四岁的郑劝老阿嬷乘坐“新集美”号客轮从厦门和平码头出发,直航金门踏上了金门土地。 金门爱心基金会董事长许金龙表示,两岸热心团体与人士对于两岸隔绝带来不少乡亲离散,有家归不得的历史伤痕十分关注,对已与家乡金门的亲人取得联系的老人家,却因亲属关系、户籍登录认证规定有落差,无法以探亲名义申请返乡圆梦的,可循郑劝老阿嬷模式,在两岸的“人性关爱行动”机制下,一偿他们回家的宿愿。 之后,又有四位在厦门的金门籍阿嬷搭乘新集美号轮船,在与家乡离散数十载之后,重新踏上故土。 厦门市红十字会专门设立“寻亲救助基金”,帮助老家在台湾的老人完成回乡看看的心愿。 八旬老汉“归故里” 定居台北近半个世纪的张养成老人“魂归故里”,让家乡福建安溪的乡亲们感受了“福贵不离祖”的大义。 张养成一九五七年从家乡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到缅甸传播茶文化,一九六二年到台北与妻儿团聚定居台湾。 十一月十八日,八十三岁的老人在台北的家中仙逝。遵照老人的遗愿,十二月二十三日十二时,老伴高锦文率定居在世界各地的数十位子孙,千里行舟,凌波踏海,送老人归故土,让老人归息在安溪大坪家乡的恩泽园,了却老人“落叶归根”的夙愿。 老人的七个子女现分别定居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香港和台湾,都事业有成,孙子辈也开始在各地成家立业。老人生前常说,死后要归葬故乡,这样子孙后代与祖国与家乡的血缘关系才不会断。因为子女一定会回来给他扫墓的。 寻根谒祖“知我心” 四月十九日九时二十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偕家人在祖籍地漳州龙海市马崎村连氏宗祠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 一个月后的五月二十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偕夫人、儿子到漳州平和县江寨村祭祖,实现了祖父等几辈人回祖籍地寻根谒祖的夙愿。“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江丙坤说,身在台湾,不忘平和江寨同宗同源的宗亲,更忘不了祖先的“根”。 十月三十一日,《金门日报》总编林怡种历经二十多年的多方寻找,托了许多人,上网和上图书馆找了许多资料,还亲到两次泉州,终于在这一次找到曾祖的原乡——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前头社区。百年思乡情切切,今朝圆梦泪涟涟。看着原乡的祠堂、家园,林怡种感慨万千。 一桩桩一件件,闽台缘远流长的血脉亲情,在两岸的交流中得到了延续。

台湾和大陆的人民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

有一部台湾的电影,就叫做「海峡两岸」,叙述因为内战问题,一位国民党老兵随军队到了台湾,等到改革开放之后,准许两岸人民互访,这名老兵的元配和女儿经过种种程序来到台湾见了老兵,才发觉老兵已经取了个台湾老婆,而元配也因为文革还是大耀进那个动荡岁月,为了求生存也曾和其他男人生活过,而生了那名女儿。起初双方一开始接触,毕竟已经分开数十年了,生活习惯思想行为也有差异,相处起来有些问题,等到老兵与台湾老婆知道一些元配的辛酸生活故事,两边的人反而变得互相谅解,那位女儿一开始也是看不惯老兵再娶台湾老婆,等到台湾老婆知道元配母女两生活实情,也不再看不起那女儿,等到最后母女终於还是得回大陆,两边人依依不舍,而那时代背景台湾物质上好些,所以给了那对母女许多电器产品带回内陆使用。

台湾中国感人故事、台湾中国感人故事,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