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边防战士感人故事家书

[投稿者:睦念寒 www.lebeitao.com]2021-08-06 18:00:09

边防军战士的感人故事,急~我给高分!!

面对绝境的选择——

英勇顽强团结互助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高山病防治专家李素芝:

常人每天所需热量为2000大卡,野营、行军等重体力劳动,日消耗热量3200至4200大卡。一个常人在不补充食物的情况下,在海拔4000米以上、零下10摄氏度以下的雪地里通常只能存活12小时。

梁波带着3名战士向哨所急行。他们4人分两组,杜江南在前面10米处开路,梁波同杨恒升、赵勇在后面跟进。突然,只听“咔嚓”一声,杜江南脚下的冰层破裂,身子随即陷进积雪中。

“快,杜江南掉进雪窟窿里了!”梁波立即指挥大家救人。

积雪下的树枝划破了战士们的双手,刨出的雪被鲜血染红。冷、痛、饿……各种困苦交织在一起,侵蚀着战士们的身体。忍耐、坚持!20多分钟后,大家终于将杜江南拉出雪窟。杜江南手臂、头部被划破,额头上的鲜血不住往外流,浑身不停地打颤。

夜黑风高,险情四伏。战士们走出约1000米,又是“咔嚓”一声。

“副班长!”走在梁波身后的杨恒升见梁波滑进冰河,失声大叫。

“快,接人桥。”战士们趴在刺骨的雪地上依次抱着对方的腿,将梁波慢慢从冰河里拉上岸。

上岸后的梁波衣服顿成“冰甲”,鞋子也掉了,不住地打着寒颤。

饥寒交迫,伤势加重,行走困难。走着走着,梁波双眼开始模糊,双腿渐渐不听使唤。他对大家说:“我可能不行了,你们快往前走,好叫人救班长他们,不然一个人也走不出。” “副班长,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抛下你。”杨恒升哭着硬背起梁波,艰难地往前挪动。其实,杨恒升的腿已在雪崩中受了伤。

在艰难的行进中,战士们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突然,杨恒升眼前一黑,和梁波一起栽倒在雪地上。

“只有尽快报信,才能营救战友!”杜江南、赵勇奋力前进。刚走出1公里左右,腿部和面部受伤的赵勇也昏倒在雪地上。

杜江南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火速把信息传递出去!他用手捂住伤口,爬一段,滚一段,连滚带爬地向哨所行进。

23时30分,经过近10个小时的生死行程,满脸是血的杜江南终于将战士遭遇雪崩的情况报告给上级。

部队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力量营救。很快,梁波、杨恒升、赵勇3人获救,但没能发现其他3名战士的踪迹。

战士生命重如山。军委首长、成都军区及西藏军区领导十分关心失踪战士安危,多次指示采取非常手段开展营救工作。军区领导决定紧急起用直升机飞往西藏边防搜救。同时,团里派出搜救小组利用晚上气温低、积雪硬等有利条件,逐步向前推进,实施地毯式搜索。

3名战士终于被找到了,但他们已永远和雪山融在了一起。

边防军人的感人故事要概括的

1、昆木加哨所官兵和18号界碑的故事

雪厚雾浓风沙大的巡逻路险象环生,但哨所官兵始终坚守着边防军人“宁丢自己一条命,不丢祖国一寸土”的誓言。

在王建飞的军旅生涯中,18号界碑去过很多次,每一次巡逻都有不同的体验,有顺利的,也有惊险的。“路上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难,我们时刻谨记边防军人职责,绝不后退!”

2、边防战士陈永国

19岁参军入伍,32岁仍在军营。

13年来,陈永国已成为边防连队离不开的“巡逻王”“活地图”,新兵们敬爱的“老班长”“老大哥”。

无论哪一种身份,陈永国都已想好了未来的路。

“只要祖国需要,只要部队需要,我就一直坚守在祖国边疆!”陈永国坚定地说。

13年来,陈永国时刻如同一把锋利的刀,随时准备着战斗,而这利刃的锻造者,是军营,是战友,更是他自己。

3、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边防连驻守祖国东极黑瞎子岛,那里是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

2008年10月14日,五星红旗在这里冉冉升起,俄罗斯国旗缓缓降下。

78名官兵在无路无水无房无电的困境下,扎根荒岛、战天斗地,创造了“胸怀全局、听从指挥、排除万难、主动作为、尊重科学、争创一流”的登岛接防精神。“

黑瞎子岛虽小,却饱含中华民族百年屈辱;黑瞎子岛很大,因为她承载了13亿中国人的期盼。”在黑瞎子岛界桩揭幕仪式原址前,官兵在国旗上签名,铭记奋斗足迹。

4、不让南沙丢失一寸

大海天水一色,惊涛拍打礁盘。在南海星罗棋布的岛礁上,驻扎着一支英雄部队,他们被誉为“南沙卫士”。

这里地处祖国的最南端,远离大陆1000多公里,常年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环境艰苦,曾一度被称为“海上生命禁区”。

进驻南沙近30多年来,南沙卫士们吃苦不言苦,不论驻守条件如何变化,他们始终如一地用牺牲和奉献捍卫着国家的主权。

5、守护北极牢记嘱托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二连驻守祖国黑龙江北极村,驻地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2.3摄氏度。多年来,官兵战严寒、斗风雪,坚决守好祖国北大门。

2012年军事考核前夕,连队江苏籍战士吕光华,因患感冒身体非常虚弱。可就在考核那天,当他看到连队那面“艰苦奋斗模范连”的旗帜和战友奋勇拼搏的画面时,他坚持抱病参赛,最终顺利通过考核。

他说:“在北极当兵,始终有一种精神让自己充满斗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为祖国守边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边防战士陈永国:“祖国需要,我就一直坚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昆木加哨所边防官兵和18号界碑的故事:一条不寻常的风

边防战士的感人故事75字

解放军报《云中的哨所》------------世界屋脊边防哨所的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颂歌

人生总是要面临许多选择,生死关头的高尚取舍最能折射出心灵之光。——题记

这是发生在世界屋脊边防哨所的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颂歌。

西藏军区边防某团五连六班驻守詹娘舍哨所的战士们,在雪崩袭来、生命危险时,表现出英勇顽强、团结互助的精神,生动再现了当代边防军人的高尚品德。

6月13日,成都军区在拉萨举行命名大会,授予六班“英勇顽强团结互助模范班”荣誉称号。

面对雪崩的选择——

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

西藏亚东县气象局局长加穷:

今年2月以来,亚东县境内连降大雪,詹娘舍哨所山口一线积雪厚达2至4米,凹地积雪最深处厚达40至60米,风力达10级以上,百年不遇,史所罕见。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詹娘舍哨所官兵一直过着夏天吃雨水、冬天吃雪水的生活。

3月2日,卫生员王鑫和战士于辉吃过午饭,背着背囊到距哨所15米左右的地方背雪回来化水。在近80度的陡坡上,两人将一锹锹积雪往背囊里放。

13时30分,一声闷响,划破了詹娘舍哨所上空的宁静。于辉脚下的积雪突然崩塌,连人带锹被卷入300米深的悬崖。

“班长,于辉掉下悬崖了!”王鑫气喘吁吁地跑回哨所向班长靖磊磊报告。

“快!值班员留下,其余同志跟我来!”靖磊磊当机立断,带领副班长梁波、战士杜江南、杨恒升、赵勇及卫生员王鑫迅速下山救战友。

由于下山通道被积雪覆盖,靖磊磊坐着铲雪用的铁锹迅速滑下山崖。找到于辉,靖磊磊将他抱在怀里,一边呼喊他的名字,一边掐他的“人中”。大约30分钟后,于辉终于醒了过来。

寒风呼啸,乌云翻滚。“快走,要打雷了。”靖磊磊说完,将背包绳系在自己腰上,背上陷入半昏迷状态的于辉,指挥大家撤回哨所。

向哨所攀登的“路”,是一个80度左右的陡坡。杨恒升拿着铁锹边往上爬边铲雪开路,副班长梁波带着杜江南、赵勇边走边将脚下的积雪用劲踩实。前面的战士每上一步,就将靖班长腰上的背包绳往上拖一步。走在最后的王鑫双手插进积雪中,用头紧紧顶住班长背上的于辉。

当战士们爬到距离哨所约100米远时,杨恒升发现上方积雪裂出一条巨大的弧线。“班长,可能又要发生雪崩!”杨恒升的话音刚落,积雪突然崩塌,战士们再次被卷下山崖。

不知过了多久,第一个醒来的靖磊磊带着剧痛刚坐起身,一口鲜血喷涌而出。他用力支撑起身体爬过去将其他战士一一摇醒,并将赵勇和于辉从积雪中刨出。

此时,于辉已重度昏迷,其余战士都不同程度受伤。

眼看大家伤势太重,雪深坡陡,加之天色渐暗。靖磊磊当即决定:“我留下照顾于辉,你们赶快绕道返回哨所报告团里,请求派人来营救。”

“我是卫生员,我留下,你们快走!”王鑫恳求。

“班长,要走一起走,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另几名战士说。

在生死抉择面前,战士们表现出了边防军人高尚的情怀。

靖磊磊命令:“我和卫生员留下照顾于辉,你们就是爬也要爬出去向上级报告情况,然后请人来营救!”

山风呼啸,雾气升腾。梁波等4人爬上一个山梁,回头望去,只见靖磊磊和王鑫在冰雪地上将于辉搂在怀里,焦急地向他们打着“快走”的手势。

夺眶而出的泪水,在4名战士脸上凝成了冰花。

面对绝境的选择——

英勇顽强团结互助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高山病防治专家李素芝:

常人每天所需热量为2000大卡,野营、行军等重体力劳动,日消耗热量3200至4200大卡。一个常人在不补充食物的情况下,在海拔4000米以上、零下10摄氏度以下的雪地里通常只能存活12小时。

梁波带着3名战士向哨所急行。他们4人分两组,杜江南在前面10米处开路,梁波同杨恒升、赵勇在后面跟进。突然,只听“咔嚓”一声,杜江南脚下的冰层破裂,身子随即陷进积雪中。

“快,杜江南掉进雪窟窿里了!”梁波立即指挥大家救人。

积雪下的树枝划破了战士们的双手,刨出的雪被鲜血染红。冷、痛、饿……各种困苦交织在一起,侵蚀着战士们的身体。忍耐、坚持!20多分钟后,大家终于将杜江南拉出雪窟。杜江南手臂、头部被划破,额头上的鲜血不住往外流,浑身不停地打颤。

夜黑风高,险情四伏。战士们走出约1000米,又是“咔嚓”一声。

“副班长!”走在梁波身后的杨恒升见梁波滑进冰河,失声大叫。

“快,接人桥。”战士们趴在刺骨的雪地上依次抱着对方的腿,将梁波慢慢从冰河里拉上岸。

上岸后的梁波衣服顿成“冰甲”,鞋子也掉了,不住地打着寒颤。

饥寒交迫,伤势加重,行走困难。走着走着,梁波双眼开始模糊,双腿渐渐不听使唤。他对大家说:“我可能不行了,你们快往前走,好叫人救班长他们,不然一个人也走不出。”

“副班长,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抛下你。”杨恒升哭着硬背起梁波,艰难地往前挪动。其实,杨恒升的腿已在雪崩中受了伤。

在艰难的行进中,战士们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突然,杨恒升眼前一黑,和梁波一起栽倒在雪地上。

“只有尽快报信,才能营救战友!”杜江南、赵勇奋力前进。刚走出1公里左右,腿部和面部受伤的赵勇也昏倒在雪地上。

杜江南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火速把信息传递出去!他用手捂住伤口,爬一段,滚一段,连滚带爬地向哨所行进。

23时30分,经过近10个小时的生死行程,满脸是血的杜江南终于将战士遭遇雪崩的情况报告给上级。

部队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力量营救。很快,梁波、杨恒升、赵勇3人获救,但没能发现其他3名战士的踪迹。

战士生命重如山。军委首长、成都军区及西藏军区领导十分关心失踪战士安危,多次指示采取非常手段开展营救工作。军区领导决定紧急起用直升机飞往西藏边防搜救。同时,团里派出搜救小组利用晚上气温低、积雪硬等有利条件,逐步向前推进,实施地毯式搜索。

3名战士终于被找到了,但他们已永远和雪山融在了一起。

面对艰苦的选择——

云中孤岛无私奉献

西藏军区边防处处长李军安:

海拔4655米的詹娘舍哨所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段,面积40平方米,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为雪季,6至9月为雨季,1至6月为雷电多发期,气温10℃至-30℃。

3月12日,就在3名战士牺牲后的第10天,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播放了反映詹娘舍哨所官兵生活的电视片《云中的哨所》。半个小时的电视片,再现了烈士生前的音容笑貌。烈士王鑫的母亲直到节目结束还在擦眼泪:“没想到娃儿在那么苦的地方当兵,每次打电话却说一切都好。”

人称“云中孤岛”的詹娘舍哨所,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哨所缺水,战士们夏天接雨水,冬天取冰雪化水。这两类水都缺少矿物质,常年饮用会脱头发、凹指甲。为增加矿物质含量,战士们在水缸里放上各种石头。为节约用水,早上一盆水众人洗脸,晚上加热一起洗脚。

哨所地处风口,一年刮风时间超过300天,风力均在六级以上。每年,哨所战士走下雪山,回到亚东县城,不用开口,人们都知道他们是詹娘舍哨所的兵——因为严重缺氧和强紫外线长期照射,他们有着紫黑色的脸、稀疏的头发、紫红肿胀的手、下陷成小汤匙状的指甲,那是詹娘舍留给他们的印记。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是边防官兵所向往的。30年来,每一个上詹娘舍哨所的官兵都是自己主动申请的。

在一些同龄人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时,哨所官兵心甘情愿地挤在20多平方米的吊脚楼里,在雪山之巅为祖国站岗放哨,接受大自然残酷的锤炼……

詹娘舍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魅力,让官兵无怨无悔爱着她?

是中国军人为国戍边的使命感。梁波告诉记者:在詹娘舍哨所站岗放哨,最能体会什么叫国境线,什么是国家主权,最能真切感受到作为雪域卫士的光荣和自豪。

是到艰苦环境中接受锻炼的进取心。赵勇告诉记者:人活着,就要有追求。当兵戍边,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能吃下詹娘舍哨所的苦,可以直面任何困境,接受所有挑战。

是战友间雪一般纯洁的兄弟情。杨恒升告诉记者:今年1月,靖磊磊收拾好行囊正准备回家完婚,得知老班长王国昌的姐姐患尿毒症须换肾,家里让他马上回去以备不测,他当即决定再次推迟婚期,把休假机会让给了老班长,没想到他和未婚妻竟再也不能完婚。今年春节,哨所官兵全部病倒,所有的药都吃光了,靖磊磊挣扎着起来给大家熬了一锅辣椒汤。

其实,记者知道,战士们有句话没有说出口:哨所是很艰苦,可再艰苦也得要人去守。我不吃苦,就意味着别的战友要去吃苦,所以宁可把苦留给自己。更何况,为祖国守边防,苦中有乐,苦中有光荣。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平凡,而又伟大。

边防战士感人故事家书 边防战士的感人故事75字

一张图片,是一个边防战士再看家书,他的狗蹲着和他一起看,好感人的

急一篇关于边防战士守卫疆土的感人事例!【急!!】

解放军报《云中的哨所》------------世界屋脊边防哨所的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颂歌

人生总是要面临许多选择,生死关头的高尚取舍最能折射出心灵之光。——题记

这是发生在世界屋脊边防哨所的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颂歌。

西藏军区边防某团五连六班驻守詹娘舍哨所的战士们,在雪崩袭来、生命危险时,表现出英勇顽强、团结互助的精神,生动再现了当代边防军人的高尚品德。

6月13日,成都军区在拉萨举行命名大会,授予六班“英勇顽强团结互助模范班”荣誉称号。

面对雪崩的选择——

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

西藏亚东县气象局局长加穷:

今年2月以来,亚东县境内连降大雪,詹娘舍哨所山口一线积雪厚达2至4米,凹地积雪最深处厚达40至60米,风力达10级以上,百年不遇,史所罕见。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詹娘舍哨所官兵一直过着夏天吃雨水、冬天吃雪水的生活。

3月2日,卫生员王鑫和战士于辉吃过午饭,背着背囊到距哨所15米左右的地方背雪回来化水。在近80度的陡坡上,两人将一锹锹积雪往背囊里放。

13时30分,一声闷响,划破了詹娘舍哨所上空的宁静。于辉脚下的积雪突然崩塌,连人带锹被卷入300米深的悬崖。

“班长,于辉掉下悬崖了!”王鑫气喘吁吁地跑回哨所向班长靖磊磊报告。

“快!值班员留下,其余同志跟我来!”靖磊磊当机立断,带领副班长梁波、战士杜江南、杨恒升、赵勇及卫生员王鑫迅速下山救战友。

由于下山通道被积雪覆盖,靖磊磊坐着铲雪用的铁锹迅速滑下山崖。找到于辉,靖磊磊将他抱在怀里,一边呼喊他的名字,一边掐他的“人中”。大约30分钟后,于辉终于醒了过来。

寒风呼啸,乌云翻滚。“快走,要打雷了。”靖磊磊说完,将背包绳系在自己腰上,背上陷入半昏迷状态的于辉,指挥大家撤回哨所。

向哨所攀登的“路”,是一个80度左右的陡坡。杨恒升拿着铁锹边往上爬边铲雪开路,副班长梁波带着杜江南、赵勇边走边将脚下的积雪用劲踩实。前面的战士每上一步,就将靖班长腰上的背包绳往上拖一步。走在最后的王鑫双手插进积雪中,用头紧紧顶住班长背上的于辉。

当战士们爬到距离哨所约100米远时,杨恒升发现上方积雪裂出一条巨大的弧线。“班长,可能又要发生雪崩!”杨恒升的话音刚落,积雪突然崩塌,战士们再次被卷下山崖。

不知过了多久,第一个醒来的靖磊磊带着剧痛刚坐起身,一口鲜血喷涌而出。他用力支撑起身体爬过去将其他战士一一摇醒,并将赵勇和于辉从积雪中刨出。

此时,于辉已重度昏迷,其余战士都不同程度受伤。

眼看大家伤势太重,雪深坡陡,加之天色渐暗。靖磊磊当即决定:“我留下照顾于辉,你们赶快绕道返回哨所报告团里,请求派人来营救。”

“我是卫生员,我留下,你们快走!”王鑫恳求。

“班长,要走一起走,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另几名战士说。

在生死抉择面前,战士们表现出了边防军人高尚的情怀。

靖磊磊命令:“我和卫生员留下照顾于辉,你们就是爬也要爬出去向上级报告情况,然后请人来营救!”

山风呼啸,雾气升腾。梁波等4人爬上一个山梁,回头望去,只见靖磊磊和王鑫在冰雪地上将于辉搂在怀里,焦急地向他们打着“快走”的手势。

夺眶而出的泪水,在4名战士脸上凝成了冰花。

面对绝境的选择——

英勇顽强团结互助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高山病防治专家李素芝:

常人每天所需热量为2000大卡,野营、行军等重体力劳动,日消耗热量3200至4200大卡。一个常人在不补充食物的情况下,在海拔4000米以上、零下10摄氏度以下的雪地里通常只能存活12小时。

梁波带着3名战士向哨所急行。他们4人分两组,杜江南在前面10米处开路,梁波同杨恒升、赵勇在后面跟进。突然,只听“咔嚓”一声,杜江南脚下的冰层破裂,身子随即陷进积雪中。

“快,杜江南掉进雪窟窿里了!”梁波立即指挥大家救人。

积雪下的树枝划破了战士们的双手,刨出的雪被鲜血染红。冷、痛、饿……各种困苦交织在一起,侵蚀着战士们的身体。忍耐、坚持!20多分钟后,大家终于将杜江南拉出雪窟。杜江南手臂、头部被划破,额头上的鲜血不住往外流,浑身不停地打颤。

夜黑风高,险情四伏。战士们走出约1000米,又是“咔嚓”一声。

“副班长!”走在梁波身后的杨恒升见梁波滑进冰河,失声大叫。

“快,接人桥。”战士们趴在刺骨的雪地上依次抱着对方的腿,将梁波慢慢从冰河里拉上岸。

上岸后的梁波衣服顿成“冰甲”,鞋子也掉了,不住地打着寒颤。

饥寒交迫,伤势加重,行走困难。走着走着,梁波双眼开始模糊,双腿渐渐不听使唤。他对大家说:“我可能不行了,你们快往前走,好叫人救班长他们,不然一个人也走不出。”

“副班长,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抛下你。”杨恒升哭着硬背起梁波,艰难地往前挪动。其实,杨恒升的腿已在雪崩中受了伤。

在艰难的行进中,战士们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突然,杨恒升眼前一黑,和梁波一起栽倒在雪地上。

“只有尽快报信,才能营救战友!”杜江南、赵勇奋力前进。刚走出1公里左右,腿部和面部受伤的赵勇也昏倒在雪地上。

杜江南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火速把信息传递出去!他用手捂住伤口,爬一段,滚一段,连滚带爬地向哨所行进。

23时30分,经过近10个小时的生死行程,满脸是血的杜江南终于将战士遭遇雪崩的情况报告给上级。

部队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力量营救。很快,梁波、杨恒升、赵勇3人获救,但没能发现其他3名战士的踪迹。

战士生命重如山。军委首长、成都军区及西藏军区领导十分关心失踪战士安危,多次指示采取非常手段开展营救工作。军区领导决定紧急起用直升机飞往西藏边防搜救。同时,团里派出搜救小组利用晚上气温低、积雪硬等有利条件,逐步向前推进,实施地毯式搜索。

3名战士终于被找到了,但他们已永远和雪山融在了一起。

面对艰苦的选择——

云中孤岛无私奉献

西藏军区边防处处长李军安:

海拔4655米的詹娘舍哨所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段,面积40平方米,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为雪季,6至9月为雨季,1至6月为雷电多发期,气温10℃至-30℃。

3月12日,就在3名战士牺牲后的第10天,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播放了反映詹娘舍哨所官兵生活的电视片《云中的哨所》。半个小时的电视片,再现了烈士生前的音容笑貌。烈士王鑫的母亲直到节目结束还在擦眼泪:“没想到娃儿在那么苦的地方当兵,每次打电话却说一切都好。”

人称“云中孤岛”的詹娘舍哨所,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哨所缺水,战士们夏天接雨水,冬天取冰雪化水。这两类水都缺少矿物质,常年饮用会脱头发、凹指甲。为增加矿物质含量,战士们在水缸里放上各种石头。为节约用水,早上一盆水众人洗脸,晚上加热一起洗脚。

哨所地处风口,一年刮风时间超过300天,风力均在六级以上。每年,哨所战士走下雪山,回到亚东县城,不用开口,人们都知道他们是詹娘舍哨所的兵——因为严重缺氧和强紫外线长期照射,他们有着紫黑色的脸、稀疏的头发、紫红肿胀的手、下陷成小汤匙状的指甲,那是詹娘舍留给他们的印记。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是边防官兵所向往的。30年来,每一个上詹娘舍哨所的官兵都是自己主动申请的。

在一些同龄人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时,哨所官兵心甘情愿地挤在20多平方米的吊脚楼里,在雪山之巅为祖国站岗放哨,接受大自然残酷的锤炼……

詹娘舍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魅力,让官兵无怨无悔爱着她?

是中国军人为国戍边的使命感。梁波告诉记者:在詹娘舍哨所站岗放哨,最能体会什么叫国境线,什么是国家主权,最能真切感受到作为雪域卫士的光荣和自豪。

是到艰苦环境中接受锻炼的进取心。赵勇告诉记者:人活着,就要有追求。当兵戍边,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能吃下詹娘舍哨所的苦,可以直面任何困境,接受所有挑战。

是战友间雪一般纯洁的兄弟情。杨恒升告诉记者:今年1月,靖磊磊收拾好行囊正准备回家完婚,得知老班长王国昌的姐姐患尿毒症须换肾,家里让他马上回去以备不测,他当即决定再次推迟婚期,把休假机会让给了老班长,没想到他和未婚妻竟再也不能完婚。今年春节,哨所官兵全部病倒,所有的药都吃光了,靖磊磊挣扎着起来给大家熬了一锅辣椒汤。

其实,记者知道,战士们有句话没有说出口:哨所是很艰苦,可再艰苦也得要人去守。我不吃苦,就意味着别的战友要去吃苦,所以宁可把苦留给自己。更何况,为祖国守边防,苦中有乐,苦中有光荣。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平凡,而又伟大。

边防战士感人故事家书、边防战士感人故事家书,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