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佛教大师讲人生哲理

[投稿者:卯昂然 www.lebeitao.com]2021-08-06 19:10:07

佛教讲的信念、人生、道理是什么

诸行无常,一切都是因缘生灭不是固定不变的 诸法无我,一切都是因缘生灭没有自性好坏的 涅磐寂静,修到没有分别心后就会没有时间空间拘束,不生不死,自由自在 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若感兴趣,可上网搜佛教三法印

佛教理论已经可以解释一切事物了,是不是说哲学已经不可能再什么突破了呢

我的意见,认为这是部分佛教弟子的盲目和妄想。

佛教是佛教,是以佛的思维法分析法为基础,结合种种行为模式和规律形成的“教”,与自由的哲学思想不能相互替代,各有各的用途和方向。

哲学在古希腊,最初是解释神与自然一切状态的学问,为了解答人的欲望所带来的苦恼后果,才产生了思想;为了发扬思想,才产生了宗教和哲学,提炼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都可以称为某种哲学思想,而仪式化组织化的思想体系就是宗教,目的是为了使某种哲学成为指导生活的潜在意识工具。简单说,哲学可以用来解释宗教的,但宗教却不能代替哲学,更不能说超越了。

佛教是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虽然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但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看的,所以可称为佛教的哲学,而哲学是个总体的门类代号,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方法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思维结论,所以哲学观点可以说多元的。比如,可以说唯心的哲学、唯物的哲学、基督教哲学、伊斯兰哲学、佛教哲学,但是不能说哲学的唯心化、或者哲学的唯物化、或者哲学的某种宗教化、意识形态化。妄图以某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单一的思维方向去界定人的思想,就是过于主观主义了。

佛祖并没有说自己就是唯一正确的,也没有说把自己的想法认识灌输给每一个人,也并没有想去取代世间一切其他思想。一切分别都是自己心的分别,所以才有纷纭不同的万法、万象,一切心皆是非心,放下这颗固执的心,没有什么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没有什么教的完善与缺憾,只有在法的认知领会上的不充分,这才是佛法的思维方式,但凡有了自我的妄想和界限,那就是“教”了。

科学的产生,源于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希望寻求分析理解、认识和发现,在起源上与宗教的源头——哲学,有共同的地方,都是由思维的分析和逻辑引起的,因此说哲学也是科学的方向和引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宗教在某个程度上是可以影响科学探索的视野、方向的;而科学的发现和认识程度也同样可以为宗教扩大影响、延伸教义,提供帮助。但发展方向上的趋同,并不代表科学与宗教在未来会合成一体,只能说在某些方面可以对话或者互相借助。科学永远不会等于宗教,宗教也永远不会等于科学。

佛教的人生哲理

佛教的人生哲理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佛教大师讲人生哲理 佛教的人生哲理

佛教的所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请高手可以告诉我应该怎样找到,或者发给我,谢谢!!!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其实也可以说开悟的法华,成佛的楞严。你要找,就到《楞严经》或者《法华经》里找吧。《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就是佛真正的塔庙!《楞严经》是照妖镜,《楞严经》是降魔杵,《楞严经》是佛教的骨髓,《楞严经》在,正法就在,佛曾说,法灭尽时,《楞严经》先灭,其他经典渐次消灭,所以我们要学楞严、弘扬楞严、护持楞严。学懂了《楞严经》就能开悟、明心见性,就能成佛,就如《楞严经》里说的,“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又说“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意思是读懂楞严经,成佛很简单。

佛五时说法,最后就是以《妙法莲华经》为主的最后时,唯实无权,所以《法华经》相当于佛的遗嘱,到最后了,说的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以前还说一些方便法来引导,到《法华经》就是真的,三藏十二部都是为《法华经》做铺垫,如果不说《法华经》,佛就不会来,这是唯一的目的,就是佛在《法华经》里说的“一大事因缘”,诸佛都是说了《法华经》以后就入涅槃。《法华经》是佛的全身,《法华经》是诸经之王。

实际上,楞严法华一脉相承,讲的都是如来藏法理,只是《楞严经》是正反两方面层层递进,推导出“一心三藏”这真理,而《法华经》是高度概括,反复肯定。古大德对此不无推崇,“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目前弘扬《楞严经》《法华经》力度最大、讲法圆满了义的是印广法师,若自己读不懂,可以参考印广法师的讲义

佛教对人生什么启示

启示一:佛陀的毅力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贵为太子,家庭幸福,但终究没有阻碍佛陀探究人生真谛的信心。启示二、佛陀的慈悲给了我们极大的鞭策。众生平等,皆有佛性,皮囊之贵贱怎比心性的纯洁。博爱在佛陀的行动中得到完美诠释。启示三:佛陀的觉悟给了我们永远的鼓励。佛陀是人,更是人中圣者,他能觉悟,启迪我们也能觉悟,他既是榜样,更是我们觉悟的的不竭源泉。

佛教大师讲人生哲理、佛教大师讲人生哲理,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