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汶川地震军人感人故事

[投稿者:颛孙寻凝 www.lebeitao.com]2021-08-09 11:22:04

关于军人的汶川地震感人事迹

“5·12”大地震后,南坝镇——以往九寨沟旅环线上的这颗璀璨明珠顿时满目疮痍,进出小镇的所有通道仅剩下涪江上一叶承载力不足1吨的小舟。这个本来拥有2万多居民的相当繁华的商业小镇,几乎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通讯中断,桥梁坍塌,道路被毁,大车小车进不来,伤病员转送极其困难,食品和饮用水非常短缺……

南坝镇的救援工作进行到5月16日,已经是第四天了。虽然解放军官兵几天来不分昼夜,争分夺秒,不停地搜救挖掘,前送物资,后送伤员,但是镇里仍有部分伤员无法及时转移出去,江对面前来增援的上千名消防官兵和大批赈灾物资也只能隔河相望,而废墟下面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虚弱,需要更多、更快的救援!

很明显,涪江已成为南坝镇抗震救灾工作的一个“瓶颈”。

江上架桥成关键

16日上午9:00,赶到南坝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参加军地协调会的空降兵部队邓参谋长,一坐下就向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绵阳市副市长邱明君提交了一份有数据、有分析的报告——《在涪江渡口上游一浅滩处搭建低水桥》。

话音一落,所有与会人员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了过来。市县镇领导听过邓参谋长的分析之后,既激动又疑惑。激动的是如果桥真能架设成功,那么,南坝救援工作的“瓶颈”立马就能解决。然而,他们同时也有疑惑:地震前,南坝镇人员物资往来主要依赖公路,而涪江上从未架过桥,需要摆渡过江,在当前大型机械仍然难以进来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官兵们的血肉之躯,能否架设成功呢?

当得知架桥需要大量铁丝时,邱副市长立即派人到镇上征购,然而由于商业区损坏严重,工作人员千方百计才从废墟中拔出一小卷。在其向邱副市长复命时,邱副市长一把抓住那一小卷铁丝,要求随行人员一定要妥善保管。他说:“这哪是一小卷铁丝呀,这是群众的命呀!”

16日夜晚,对于具体负责这项任务的王科长来说,几乎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他心里一直在不停地思考着架桥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细节,唯恐哪里出现遗漏。

部队架起救命桥

5月17日,800多名官兵兵分两路,在邓参谋长和刘甫清团长的带领下,开到涪江岸边。一到现场,邓参谋长便第一个“嗖”地跳进了齐腰深的江水之中。

战士们看到首长带头,士气立即更加高涨,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了架桥工作。有的去废墟中寻找可以使用的木头,有的几个人一起协力扛抬楼板石梁,有的在岸上弓腰装沙袋,有的站在江水中搭建桥墩……谁也不肯休息一会儿。

看到空降部队官兵人手不够,成都军区某部官兵立即主动加入了运送搭桥物资的行列;南坝的乡亲们搬着木头、石板也来到岸边……

河南的大个儿战士肖振昊,一次就扛起3个沙袋,交给搭桥墩的战友加固桥墩;二级士官李九广,虽然在向山下转送伤员、运送物资的过程中双肩已经磨烂,但还是咬着牙扛起一个大沙袋……

知道空降兵部队正在给南坝灾区群众架设“生命通道”的消息后,19日,中央军委委员、空军许司令员也专门乘飞机赶来了……在部队首长们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官兵们更加努力了。20日下午,经过军民4天的共同努力,承载着灾区人民无限希望、记录着军民鱼水深情、长110多米的“军民连心桥”终于胜利合龙。

桥通了,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进来,伤员开始逐步运出。昨天晚上,古楼街的柳安柏大叔采来自家种的新鲜蘑菇,直接送到了连队炊事班;坝头村支书杀了自家的一头猪,把猪下水留下,猪肉全部送给了官兵;南街的陈大娘把不知积攒了多久的所有鸡蛋煮熟后送到修桥官兵们跟前,被拒绝后跪在地上哽咽着说:“孩子们啊,我都一把年纪了,要不是你们,我这把骨头早就烂了。你们不收下,我就不起来……”

汶川地震解放军感人故事

汶川地震解放军感人故事:

1、一名三级士官叫陈洪,是成都军区装备部坦克修理大队卫生员,在这次地震中他包括妻子、儿子在内的五名亲人被掩埋。

然而,当他得知部队组织人员奔赴抗灾一线时,他毅然的报名申请参加,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小时。

过了好久,他的妻儿终于被挖了出来。可是,已经没有任何的生还机会了。

刚结婚两年的他,没有落泪草草就地掩埋了妻子和儿子,连采访的机会都没有给记者。

就匆匆投入到了下一个伤员的抢救当中,在抗灾一线,他一共挖出受灾群众85名,可是自己的妻儿却丧生了。

2、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

我也是军人,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

可是我老婆确没有人救,我马范文就要出发了,也许很难联系她,虽然无论怎样我都会尽全力去抢汶川救灾区老乡。

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跟她带点吃的,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的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求求老乡了。

地震中中国军人的感人事迹简短一句话

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着去的摄影只了拍一张照片,就扔下相机去帮忙,因为那情景让你不可能站着看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带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说她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了。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已经泣不成声。抗震救灾十大感人故事“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熟睡。”这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一个未知姓名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脊背顶住轰然倒塌的房屋,用温暖的怀抱呵护熟睡的婴儿,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遗言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这位母亲时,她已被垮塌的房子压死。清理完废墟,人们发现她身下躺着她的孩子。孩子被仔细包在一个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三四个月大,被发现时毫发未伤,安静地熟睡。救援医生解开被子准备给孩子做检查时,发现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看到了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手机在现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你这个傻子,你都挺了三天了……”整整三天三夜,陈坚被压在重重的预制板下无法动弹,但他从没放弃对生命的希望,他发誓般地说:“绝不能让肚子里的孩子一出生就没爸爸。”但最终他还是撒手人寰,让无数人悲恸不已。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救援人员从瓦砾如山的废墟中解救出陈坚。虽然已经身负重伤,但为了怀孕的妻子和没出世的孩子,他一直鼓舞自己说:“我要坚强,我要活着。”陈坚还鼓励其他灾民说:“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样,要坚强,决不能放弃。”实施救援的过程中,陈坚通过手机艰难地对妻子说,“我只想和你和和睦睦的过一辈子,这就足够了。”然而,这句话却成了他最后的遗言。救助队员经过6个小时的解救,把他从废墟中解救出来,他却在送往急救点的途中停止了呼吸。现场救援人员悲痛不已,“你这个傻子,你都挺了三天三夜了啊……”“醒一醒,你老婆还在等着你回家呢!不能睡……”“亲爱的,我们生生死死在一起”不离不弃,至死不渝。这是很多情侣相爱时的山一般的誓词,汶川地震中,这句话在一个普通男子的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汶川绵池镇一个灾后现场,抗震救灾人员发现了一对遇难夫妇:在一块大石下,一名中年男子呈弓趴姿势,保护着身下的一中年女子,而女子则紧紧地抱住男子,两人的尸体已无法分开,只好一起入殓。5月12日下午,大地震突然来袭,一时间天地变色,绵池镇四周山上万石穿空,大小石块像放炮一样倾泻而下,当时一位女子吓得尖声尖叫,旁边的一名中年男子紧紧地抱着她,自己背朝石头飞来的方向护着女子往前跑。但没跑多远,一块房子大小的巨石砸中了男子,并随即将女子也一起压倒。几天后,救援解放军赶到,用专门的设备将巨石移开,露出了令所有人感伤的一幕:一男一女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年男子仍呈弓趴姿势,试图保护什么……由于两人尸体已无法分开,后事处理人员在提取有关证据信息后,将他们一起入殓。英雄老师用双臂护住四个孩子这是一位英雄的教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他却永远离去了。他是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汶川地震袭来时,德阳东汽中学教学楼轰然坍塌。就在地震的一瞬间,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仔细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女孩废墟中读书缓解恐惧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孩子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现场救援人员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妻子说“爱你”支撑瓦砾下的丈夫“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后一小时,幸运躲过灾难的朱芙蓉想起丈夫谭刚义还在家里,她跑了8公里,下午5时许,她回到家,惊见家里的小楼塌成了一堆七八米高的瓦砾!“老公!你还在吗?”朱芙蓉爬上废墟哭喊。“我在这里,救我!”得知谭刚义被掩埋的消息后,亲朋好友们陆续赶到现场,轮番爬上废墟给谭刚义打气。13日清晨5时许,朱芙蓉再次赶赴丈夫被困地点,“老公,听得到不?我来了。”许久之后,才有一丝极其微弱的声音传了出来:“老婆,我……还在。”13日上午8时许,一辆满载武警官兵的卡车经过废墟,朱芙蓉立刻上前呼救。为防止伤到被困者,官兵们完全徒手挖掘。13日上午10时30分许,谭刚义终于露出了头!在被掩埋了约20个小时后,谭刚义终于被武警官兵抬出了废墟!男孩手刨4小时救出同学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向孝廉是被同班同学马健喊醒的。“他在外面喊,孝廉,你在哪里?我就醒了。他一再说,你要坚持,你要坚持……”向孝廉身上压着厚厚的泥土和水泥块,马健就用双手在外面刨。“我哭着告诉他,马健,你别走,如果你要走,就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你是我们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这点困难难不倒你。”大约4个小时后,马健终于把她刨了出来。这时,马健的双手血肉模糊。男子为妻子完成最后的尊严几天来,有关地震的图片和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正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在地震中痛失妻子的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送她去太平间。在极大悲痛的折磨中,他努力要给予自己的妻子死后些许的尊严。但是在中国地震后的混乱中,这名男子坚持认为妻子不应该遗弃在那些尖利的碎石中。因此,他包含着深情,将她的身体与自已绑在一起——然后用摩托车载着他前往当地的太平间。兄弟俩背断腿母亲逃生地震发生后,北川汉子王正兴和弟弟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背着母亲走了13个小时,轮换了上千次,终于把左腿受伤的母亲背出险境。地震发生时,王正兴的母亲正在为孩子们削水果。突然,房子剧烈摇晃,玻璃纷纷爆裂,母亲大声吼道“地震了,快跑”,全家人拼命跑出家门。15分钟后,王正兴突然听到母亲的呼叫,找到后发现老人左腿已骨折,鲜血如注。弟媳立刻找来一张布把母亲伤口紧紧绑住后,他二话不说背起母亲就往外跑。“丢下我吧,你们快跑,你们一定要活下去。”母亲在王正兴的耳边说道。王正兴疯了一般地摇头拒绝了。就这样,他和弟弟每走一段就轮换一次,背着母亲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13日凌晨3点,前后辗转7公里,兄弟俩终于把母亲背回了县政府广场,两人才稍微放下心来。至此,兄弟俩已花了整整13个小时。13日清晨,救援部队把母广琼送到绵阳404医院救治。被埋男子遗嘱:我欠王老大3000元5月16日下午6时半,离地震发生整整100个小时。虚弱得已近昏迷的刘德云被救援官兵抬出来时,看到了自己的女儿。随即,他的目光指向自己的左手腕。女儿扑上去,发现父亲左手腕上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经过324医院野战医疗队的紧急抢救,刘德云第二天就清醒过来。他告诉女儿:“如果出不来,手腕上那句话就是留给你的遗嘱。”刘德云是什邡市汉旺镇人,工厂职工。地震发生时,他和一起玩牌的另外3人都被埋在了废墟下。不知道过了多久,刘德云有些绝望了。此时,他用还能活动的右手掏出随身携带的圆珠笔,在左手腕上写下了“遗嘱”——他不想欠着账离开。刘德云说,写下这句话后,他安心了许多。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和情景,感动得你热泪盈眶。正在家探亲的江苏公安都江堰籍消防战士、27岁的党员班长黄恒,在父母失踪、在没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他连续6天6夜奋战灾区一线没休息,只身救出200多人,还组织小分队救出一批乡亲。他在救人时不幸被钢筋剌成重伤住进了医院。他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个人。“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婴儿被救出时仍熟睡。”这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一个未知姓名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脊背顶住轰然倒塌的房屋,用温暖的怀抱呵护熟睡的婴儿,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遗言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这位母亲时,她已被垮塌的房子压死。清理完废墟,人们发现她身下躺着她的孩子。孩子被仔细包在一个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三四个月大,被发现时毫发未伤,安静地熟睡。救援医生解开被子准备给孩子做检查时,发现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看到了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手机在现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汶川地震军人感人故事 地震中中国军人的感人事迹简短一句话

关于四川地震军人的感人故事

1、男孩浑身淌血却说:叔叔先救别人吧。

“叔叔,我在。”昨天下午2点,北川县曲山小学的废墟前,一个微弱的童声传进了救援人员朱云能的耳朵。“快,这边有小孩的声音。” 朱云能马上找到了救援队员。撬棍、铁锹悉数派上用场,但由于垮塌的楼层堆积太厚,十多名队员的搜救工作无济于事。

随后,救援队员只得动用液压组合破拆器,严密的乱阵中逐渐被撑开一条缝隙,缝隙越来越宽,队员们发现,一名男孩浑身是血,躺在几名孩子的尸体上。就在大家将救援的手伸向他时,孩子却坚决拒绝:“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

“这孩子太懂事了。”孩子的一句话,当即让救援队员热泪盈眶。随后,队员们果然在旁边的隔层中发现了十多个被困的孩子。几个小时后,直到其余孩子全被救出,男孩才最后一个钻出废墟。

2、一狮子狗救下八民警

“地震开始前,我们正在擂鼓镇召开辖区企业稳定工作会议。”李国林说,突然有一条狮子狗冲进四楼的会议室,朝着大家狂吠,还咬住李国林的裤管朝门外拖。

突然,大楼晃了两晃,李国林明白了:有地震!他大声呼喊,与会的八个人全部涌向大门边的厕所。顷刻间,整幢大楼在一阵剧烈的抖动中全部倒塌,将李国林等人埋在钢筋水泥的废墟当中。

在二炮当过兵的李国林拥有丰富的自救经验,他双手护住头部,躲在厕所的东南角。除了额头、背部、双耳、双手被砸、划伤外,并无大碍。后来,他和同事们奋力钻出废墟。那条救命的狮子狗,此后一直跟随着李国林。

3、救出30多条生命,儿子却已停止呼吸

“从小,儿子就认为我是英雄,引以为豪。”李国林说,作为第一个赶到北川中学的公安民警,他成了师生员工可以信赖的对象之一,怎么干,都听他的。

在这种时候,从初中部教学楼用撬杠等工具去打个洞,挖出儿子还是有希望的。但是有更多的人容易挖,更容易生还,李国林要求幸存人员从容易处挖起,先救外围的。

说到这里,李国林呜咽着说,灾情就是命令。他和大家一起刨土,地震当夜还代表公安部门赶往绵阳市政府汇报救灾工作,并接受简单的包扎。

凌晨5时许赶回北川中学时,“儿子还在呼喊救命”,消防武警也赶到了现场。至当日中午,儿子声息渐无,李国林却已经成功救出了30多个鲜活的生命。昨日凌晨3时许,李王自国终于被找到,但已停止呼吸。

4、北川中学的公安民警

尽管头部鲜血直流,李国林来不及包扎赶往擂鼓派出所。此时,三层楼的派出所办公楼也变成了一片废墟,四名留所值班的民警只找到了三个,全部受伤严重。

突然,想起儿子还在北川中学,李国林找到一辆自行车,风驰电掣般赶往县城。儿子15岁,名叫李王自国,在初三(一)班就读,成绩优异,即将面临中考。

可是赶到北川中学时,李国林看到,操场上的孩子们哭成一片,好几栋教学楼倒塌,儿子所在的初中部五层教学楼变成了三层楼,原来的一楼和二楼都不见了。“李王自国,你在哪里?”李国林拼命地呼喊。很快,在四根横七竖八的水泥预制板缝隙处,他分辨出儿子的声音。

“爸爸,我在这儿,快救我!”一想起儿子的求助,李国林就泪水直淌。可当时没有救援设备和机械工具,大家只能用双手刨砖渣救人,而儿子,位于废墟深处一丈多远,左腿被好几块水泥板压住,动弹不得。

5、400广东官兵紧急施救

广东400名官兵火速赶赴四川省都江堰灾区。广东消防总队梁总指挥介绍,他们将对住宅小区周围十余幢完全倒塌的居民楼进行施救工作,随同400名官兵赶赴现场的还有广东省地震局钟处长等4位专家,他们负责为官兵的施救工作提供技术支援。

截至记者发稿时,救援官兵已挖出了4具遇难者遗体,并对在一处发现生命痕迹的废墟进行紧张挖掘。记者在现场看到,广东消防官兵携带生命探测仪等高科技救援设备赶赴现场。

在周围十余幢倒塌的楼房废墟范围内,广东400名救援官兵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援活动,战士们穿着厚厚的救生衣,虽然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人在有可能再次坍塌的楼房废墟中退却。

广东400名官兵一直战斗在救援现场,每个人仅只吃了一块饼干。为了抢时间,现场抢险救援行动将持续进行。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关解放军的感人故事!!!

5月14日清晨,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天,接连两天的大雨终于停了。此时,空降兵某部接到总参谋部命令:立即派遣伞降人员进入震中茂县,执行通信联络、灾情勘察、情况上报任务,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

很快,一架运输机飞到重灾区茂县上空。当时机上除了5名机组人员,还有100名官兵,按计划第一分队的15名队员将首批伞降,第二分队的85名队员将第二批伞降。这是在4999米的高空,如果再算上茂县平均4000米以上的海拔,这里无疑是万米高空。运输机测风测雨的雷达扫描仪上显示的回波越来越强烈,大雨打在运输机玻璃舱上“啪啪”作响。透过机窗向下看,地面上高山耸立,悬崖陡峭,林木参天,还有震中灾区地面上那裸露着钢筋的片片废墟。机上的伞降队员没有人知道跳下去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

14日中午12时左右,运输机一步步接近震中茂县灾区,并开始在其上空盘旋,寻找最合适的伞降时机。大约5分钟后,运输机下方的云层突然散开一个伞降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茂县城关大桥,于是伞降指挥官立即抓住瞬间即逝的有利时机,果断下达伞降命令,李振波大校第一个跃出机舱,紧随其后的是6名伞降队员。瞬间内,雪白的伞花朵朵绽放,飘向孤城茂县。

然而,令人预想不到的是,茂县上空的云层瞬息万变,原本打开的伞降窗口瞬间关闭,运输机只好继续在上空盘旋,大约又过了七八分钟,云层中伞降窗口再次出现,8名伞降队员没有丝毫犹豫,抓住有利时机,迅速跃出机舱。可这之后,茂县上空开始下起雨,且雨势越来越大,伞降窗口再次关闭,原本准备第二批伞降的85名伞兵,只好坐在运输机里,继续在上空盘旋……

12时25分,震后第一批伞降的15名勇士,终于踏上了震中茂县的土地。

少将痛苦的抉择

5月20日,指挥此次空降的空降兵某部少将指挥官王维山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讲述了这次空降的前前后后。

“这是一次痛苦而艰难的抉择,是历史上所没有的———一方面要坚持执行总部下达的命令,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官兵的安全,下这个决心太不容易!” 王维山感慨道。

有过400多次跳伞经验的王维山少将,深知这次任务的艰巨: 茂县地形特别复杂,全部为陡坡悬崖,无着陆地点;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平时训练中只需在数百米高度跳伞的空降兵,今天却要在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而在海拔4000米以上跳伞就需要氧气面罩;伞兵要从云层上空跳伞,对云下情况一无所知,只能全靠伞降队员自己控制。

但王维山没有太多时间迟疑,他迅速决定派一支15人的小分队先头空降茂县。这15名官兵全部是空降兵骨干,拥有100次以上跳伞经验,熟悉山地尤其是汶川地震灾区的山地地形。

李振波,空降兵研究所所长,大校军衔,1978年入伍。作为空降空投总指挥,新一代伞兵主战伞也是在他的领导下研发的;研究成功时,李振波还是试跳第一人。在得知四川发生地震需要支援后,李振波主动请战,最终被任命为这支空降小分队的队长。

任涛,四川德阳籍战士。他的奶奶在此次地震中遇难,岳母也受了重伤。他把悲痛悄悄藏在心底,全身心投入到救灾中。因为他熟悉当地地形,所以他被任命为首批伞降小分队引导队班长,担起“尖刀”角色。

……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15名勇士的名字:李振波、王军伟、李志宝、殷远、郭龙帅、李亚军、赵海东、赵四方、雷志胜、刘文辉、王磊、余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

事关生死的情报

接到命令后,15名伞降队员立即准备好了空降所需重要装备:滑行伞、GPS卫星定位系统、海事卫星电话、必需的干粮和饮用水以及必需的药品。

出发前,按照空降兵部队的传统,王维山亲手在15名官兵的左臂系上了一条鲜艳的红丝带,以祈祷平安。

但是,第一个跃出机舱的李振波刚离机就遇到了意外的险情:跃出机舱后,他的主伞迟迟没能打开,他的身体在空中一落千丈,耳边风声呼呼,生命危在眼前。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在下降到离地面大约700米时,他沉着地打开了备用伞,终于安全地落到地面。

通信士官雷志胜成功着陆3分钟后,就立即与指挥所建立了通信联络,他在第一时间报告了着陆情况,并提供了一份事关战友生死的重要情报:地面地形情况复杂,不利于大队人马实施高空伞降;天气又在变坏,而且剩余85人所用的伞具都是圆伞,不像他们所用的翼伞那样灵活抗风,所以建议取消剩余人员的空降行动。

此时,飞机已经第三次在茂县上空盘旋。机舱里,剩余的伞兵们分成两排站了起来……关键时刻,飞机舱门缓缓关上了,先头小分队提供的情报让指挥官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20分钟后,14名伞兵已经全部集结到李振波的身旁。他们很快与茂县县长取得了联系,并把茂县的受灾情况向指挥部作了报告。一直到当天下午15时,李振波大校才抽空向妻子盛亚玲报平安。“我们15人安全到达了。”他喘着粗气,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靠降落伞御寒

在接下来的7天7夜里,无论是遭遇余震还是暴风雨,无论是缺粮还是断水,都没有影响15名勇士完成任务的决心。

上报灾情是这支伞降小分队的首要任务。着陆当天下午3时,他们就利用携带的通信设备首次传回了茂县的灾情。为了进一步摸清茂县与汶川交界处的准确灾情,他们在每人负重20公斤装备的情况下,躲着余震落下的飞石,踏着山体滑坡的泥石,艰难地向震中汶川县挺进。他们每天在海拔3000多米的泥石流山路上行进30公里,所有人的脚上都起了血泡,5名队员的裆部溃烂。

出发时为了携带更多的设备,这15人每人只随身穿了一套迷彩服,带了不足3天的干粮和饮水。因此从17日起,他们开始断粮,没有水喝,更没有药品,大家的嘴因为上火都起了水泡。夜幕降临,他们只能钻进降落伞里抵御川西高原的夜寒,5名队员因此感冒。

他们的艰苦没有白费。经过勘察,他们先后在茂县、汶川沿途选择机降场6个,指挥引导机降、空投20余架次,尤其是在茂县南镇牟托村勘选的空投、机降点,一举解除了附近乡镇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5月20日,李振波大校翕动着干裂的嘴唇说:“在茂县灾区的7个昼夜里,我和战友们冒着多次余震,翻越了4座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指挥部指挥部队开进和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的信息依据。”

在向汶川挺进途中,这支伞降小分队还发现了被困在山谷的150多名民众,其中包括在当地写生的成都美术学院47名师生以及106名中外游客。他们火速将这一情况上报,请求支援。

和妻子的通话

7天7夜,这15名勇士从来不向上级指挥官说他们所遇的艰险,但李振波大校与妻子难得的几次通报平安电话透露了他们的艰辛:

5月15日晚上10点左右,盛亚玲终于再次等来了丈夫李振波的电话。“我们已经从茂县徒步走到了汶川。”“你吃了吗?”“从出发到现在,只吃了包方便面。”“那边情况怎样?”“我们周围一边是山洪,一边是悬崖。”“要注意安全。”

通话总是这么简短。盛亚玲又是一夜未眠。

第二天,她试着回拨卫星电话,不通。晚上7点左右,丈夫用自己的手机打来了电话,她异常惊喜。“马上要去都江堰了。”“你现在在干什么?”“指挥采集、侦察信息,向上级汇报,救助重伤员。”

5月17日20时,虽然知道丈夫此刻一定很忙,盛亚玲仍忍不住拨通了他的电话。“今天往都江堰途中碰到泥石流、山体滑坡,现在要撤回到汶川,明天赶往成都。”“现在就怕发生疫情,你要注意防范。”“放心,我会把14人安全带回部队!”“你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不管走到哪里,百姓对我们都非常好。这几天没洗过脸,没换过衣服,晚上实在困了,就用伞做睡袋睡一会。”

传言与真相

当这15名空降兵成功降落震中的当天,网络上就出现了“空降兵牺牲4人,10人联系不上”等传言。在采访过程中,当本刊记者与空降部队官兵谈及外界对他们的传言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我们无暇顾及外界的说法,我们是在尽我们的职责。”

事实上,外界对空降部队的性质和伞降的真实情况了解并不多。据36岁的空降部队某部营长肖亮介绍,空降部队具有机动能力强,突击速度快的特点。在救援灾区时最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直升机将部队直接运送到目的地的“机降”,一种是用运输机将空降兵送到目的地上空,伞兵跳伞降落的“伞降”。

“由于这次灾区所在地地势非常复杂,林木多,断壁多,地震后的地面变化大,容易造成伤亡。在这种情况下,派15名官兵伞降侦察灾情,大部队实施准确机降的救灾措施非常正确。”

安全归队后,空降部队医务人员为15名官兵做了体格检查。除了在伞降过程中扭伤腰的一位少校,其他人的身体都很健康。受伤的那名少校感动地说:“在这7个昼夜里,每当休息时,哪怕是片刻的休息,战友们都来给我按腰捶背,是战友情、同志爱,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经历7天7夜的连续作战,这15名勇士显得有些疲惫,但灾区的人民还在等待着他们,他们来不及休息,很快又投入下一场战斗。

汶川地震军人感人故事、汶川地震军人感人故事,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