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分析《红与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他讲述的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是因为它最早体现了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首先,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本书的作者司汤达使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使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那么我们以于连为例子进行分析:一个出身卑微、到处受人歧视的锯木厂工人,如何在阶级意识浓厚的社会里力争上游?从小城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做到巴黎侯爵的秘书,由于他的神学造诣与谨言慎行,渐渐得到别人的重视;甚至获得市长夫人与侯爵千金的爱情……然而在拘谨的表象下,年轻人的心却充满对英雄的崇拜,对贵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头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时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交战……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曾经参加拿破仑的几次战役,离开军队后便投身外交界,被派往意大利当领事官。由于他的经历,司汤达观察到社会种种不平的现象,特别是贵族阶级与教会连手所形成的黑暗势力,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人心的反动;促使他开始写作,完成了这部批判时代社会,剖析人性的<<红与黑>>。<<红与黑>>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书名,有人说“红”是指书中灵魂人物于连,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叛逆者;“黑”则是指他所反抗的教会、贵族阶级及复辟王朝所结合的强大势力。又有人说“红”与“黑”代表了当时最热门的“军队”与“教会”。你也可以说“红”指的是主角于连心中善良、诚实的那一部分,而“黑”则是他内心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主宰了于连的思考与行为;“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于连悲剧性的下场。而在时代大环境的笼罩下,于连身旁的诸多人物角色,难道不也这样徘徊在“红”与“黑”的矛盾挣扎里吗?像天真单纯的雷纳尔夫人,初尝爱情滋味,幸福的狂喜与衷心的悔恨不断在内心交战;而高傲的贵族千金拉穆尔小姐则在英雄崇拜的爱情与身分地位、自尊之间犹疑…… 他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感情与欲望的细微变化,使读者得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将不仅仅知道故事表层的结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结果背后的原因,因而获得更深的冲击与感动。作者正是用了这种手法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作者在无意之中也开启了现在的一种文学的题材即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文体。
作者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还是以于连为代表来分析一下:于连的出生在一个下层的人物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他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尔夫人的爱情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拿破仑式的征服的欲望,他对夫人的激情绝对是一种逢场作戏。当然着只是他的性格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侧面,比如说: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晋升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很大东西。甚至将一些很是枯燥的东西背诵下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这种能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于连出于同样的目的还是占有了自己侯爵的女儿。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出在自己的原来的阶级,这是为统治阶级说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于连的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东西了。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的塑造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让我们感觉于连旧在我们的身边。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个人是不存在距离的。
作者通过了这种形象的写做手法向我们描写了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是作者的书成为了小说中的精品。我们在以后的创做中也应该使用这种创做手法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的去描写一个人物,将这个人物写的鲜活而生动,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能吸引读者的好书。
参考资料:yu1234的博客
The Lorelei
by Heinrich Heine
I know not whence it rises, This thought so full of woe; --- But a tale of the times departed Haunts me --- and will not go.
The air is cool, and it darkens, And calmly flows the Rhine; The mountain peaks are sparkling In the sunny evening-shine.
And yonder sits a maiden, The fairest of the fair; With gold is her garment glittering, And she combs her golden hair.
With a golden comb she combs it, And a wild song singeth she, That melts the heart with a wondrous And powerful melody.
The boatman feels his bosom With a nameless longing move; He sees not the gulfs before him, His gaze is fixed above.
Till over boat and boatman The Rhine's deep waters run; And this with her magic singing The Lore-Lei hath done !
罗蕾莱
亨利希•海涅
不知道什么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哀,一个古代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凉, 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 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 坐在上边,神采焕发,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还唱着一支歌曲,这歌曲的声调, 有迷人的魅力。
小船上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累莱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这场灾难。
欧美文学赏析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其中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是希腊的神话,古希腊神话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和原始欲望的象征性表述。在神话中,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情欲就是人的情欲,神就是人自己。其次是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的荷马史诗,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再次是希腊戏剧,产生了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悲剧时期的古希腊人的自我意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学对人性的掘进也就进入了新的阶段。最后是古罗马的维吉尔和路加,其中路加是早期基督教文学的优秀作家。
中世纪文学以但丁为主,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现代最先一位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神曲》、《炼狱》。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的大转型时期,人们对宇宙、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这一时期,欧洲文化的古希腊罗马源流与希伯来基督教源流形成了比“希腊化”时期更大规模的冲突与融合,从而带来了文学中人文观念的重大变化。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的以人为本,是和基督教的文化内核相冲突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文化冲突的焦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转型时期,它将一度极端化了的人、神关系作了调整,从而有了“人”的觉醒与解放。这个时期出现了拉伯雷,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的追求意识,表达了觉醒的人们要求找回中世纪被压抑的自由天性和人格力量的强烈渴望。而莎士比亚更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和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对人的理解的深刻性要远远超过前辈人文主义作家,他的悲剧则表现出文艺复兴晚期欧洲人的迷惘与困惑,更明显地反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十七世纪的欧洲讲究理性与秩序,这种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即古典主义文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从而也带来了文学中人文观念的演变。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也成为人的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混乱的重要原因。古典主义文学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比较出名的作家有:密尔顿、莫里哀等。《复乐园》《伪君子》都是古典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所讲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卢梭是启蒙文学中崇尚个性自由、情感自由的典型,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和美的,而人类创造的文明却是人性的罪恶的孳生地。他的《忏悔录》说明了真正值得人崇拜的是人自己而不是上帝。他的《新爱洛伊丝》则是一曲自由惨遭厄运的悲歌,是对人性的热烈呼唤。同时,伏尔泰的《老实人》、歌德的史诗性巨著《浮士德》也都体现了这一主题。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思潮: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继兴起,推动了各国文学的发展。
十九世纪初,欧洲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掀起了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浪漫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文学潮流。浪漫主义文学着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感情为特征,作家重视中世纪以来的民间文学和民族传统。德国是浪漫主义最早兴起的国家。而在英国文坛,拜伦和雪莱为新一代浪漫主义诗人,《西风颂》、《傲慢与偏见》更为迎接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大发展做好准备。在法国,初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和《勒内》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河;维克多·雨果的《(克伦威尔)序》是浪漫主义宣言;剧本《艾尔那尼》的演出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
十九世纪中期的欧美文学又以现实主义为主。作家力求真实地描绘现实,反映现实时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注重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作为其创作的思想基础。法国文学在这个时期有了大幅的成长,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标志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都成为一代佳作。在英国,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威廉·萨克雷的《名利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也标志着十九世纪文学的发展。当然,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出现,“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十九世纪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欧洲先进水平,代表作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十九世纪美国文学有霍桑的《红字》,梅尔维尔的《白鲸》,而华尔特·惠特曼更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诗集《草叶集》。
十九世纪后期的欧美文学,现实主义继续发展,自然主义文学兴盛,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新的文学派相继出现,无产阶级文学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主义把自然科学引到文学领域,要求作家冷静、客观,不带感情色彩,不对所写的事与人进行社会与道德的评价。主要理论家为左拉,他认为:人和自然界的动物一样。生物学规律决定人的心理、性格和行动。此时法国文坛上爱弥勒·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作品有《娜娜》《小酒店》等;“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作品也十分抢眼。在英国,肖伯纳更是英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卓夫兄弟》;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美国的马克·吐温;杰克·伦敦也非常有名。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出现。比较著名的有高尔基的《母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肖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二十世纪后期,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是激烈反传统的,但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创作原则之后还试图建立起自己的规则和范例,二次大战后现代主义更进一步把前期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了极端。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它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法国的让保尔·萨特、阿尔贝·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荒诞派戏剧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法国的欧仁·尤奈斯库和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新小说的代表是萨洛特,他的论文集《怀疑的时代》被人们视为新小说的宣言书;黑色幽默是60、70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它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约瑟夫·海勒和小库尔特·冯尼古特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30、4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有深刻的寓意、非凡的艺术造诣、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它做到了高雅和大众化的奇妙结合,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最重要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
“欧美文学的缤纷,一如中国文学的朴实。”这是最大的一个体会。我觉得中国的文学虽然经过了那么多的时代,有那么多的传世佳作,但也许是因为中国人个性都很朴素,所以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文学作品都很朴实。而欧美文学就有所不同,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英、法、西等西欧国家,再到俄国、美国,从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欧美文学吸收了那么多国家人们思想的精华,因此,欧美文学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缤纷多采。
坦率的说,从初中起我就开始看欧美文学,然而我之所以会迷恋维吉尔、但丁、拉伯雷等西方世界的不朽作家,一个原因是来自我对于古典诗情在这个时代里显得不合时宜的绝望,对于平庸至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绝望。其实我是很怀恋那个诗与思的年代的,然而那些白衣胜雪的年代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摒弃了中国当代的文学。然而,学到欧美文学的历史,我觉得,也许文学是人类对外界现代生活的一种自然的反应。
虽然有很多人说,当代文学充满了虚构而且缺乏想象力,但我觉得那何尝不是当今生活的反映。也许,现实是严峻的:物质主义的强大逼迫,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说穿了,这个时代是个平庸至极的时代,社会的表面繁华并不能遮盖时代内心极度的贫乏和虚弱。但是,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并不伟大,但我们不能说这个时代所产生的一切文学都是糟粕。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有它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绝壁的寒梅和温室的花朵各有各的底蕴,就算我不喜欢后者,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加真实表达如今社会。什么作品可以流传千古不是我说了算,盛唐时期也曾糜烂腐化严重,流传那么多艳词也曾被人不屑一顾,而如今,一本《花间集》把这些曾经被唾弃的诗收录,让现在的人们去回顾那个年代的浪漫。
所以,我想,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伟大也好、不伟大也好,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都要进行文学创作。描写社会的生活风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而那些正确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或是抒发了作者真实感情的作品,我都觉得它们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课程在以审美为中心,把握文学欣赏和批评的一些重要理论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又以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
1、了解和掌握文学欣赏与批评的基本理论知识。
2、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审美分析,在审美想象中进入自由创造的境界,体味艺术的精微和美妙,接受身心的涵养和熏陶。
3、加深理解创作和审美的艺术规律性,加深理解人的存在意义。
课程内容
欣赏篇(16学时):结合名作的欣赏介绍文学欣赏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内容包括“触摸作者心灵”、“有意味的形式”、“思想启迪人心”。
人类社会的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也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彰显出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的引进,文学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外国文学欣赏中如何再现原著作艺术的审美效果,从文学欣赏与翻译美学的特殊性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人们的文化审美取向及思维差异、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等,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外国文学欣赏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多元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和谐地统一于一体,能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读者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无疑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在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步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中外在文化领域交流的渠道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尽管有许多优秀外国文学被我国引进,并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但其翻译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跨文化和文学翻译所起的文化传递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然而,鉴于文学跨文化和翻译中存在的忠实再现原著的等值原则问题,本文认为应该有更多的欣赏和解读理论,如解构翻译理论和目的论等被运用到文学翻译的研究中,进而充实文学翻译的理论视野。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它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可以帮助各国各民族读者“原汁原味”欣赏到他国文化和民族文化。
现阶段,我国对外国文学欣赏的总体质量还未达到较高水平,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外国文学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学翻译的影响,涉及语言规律、文化、心理审美等各种因素,体现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是否得体,是否符合观众的心理审美观也至关重要。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文学语言及主题承载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文学主题的细化、剧中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并由此推动情节的顺畅发展。本文就文学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从审美取向、语言特征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文学欣赏是一个大文学的概念,不仅指传统的纸质语言文学,如小说、戏剧等,也包括了对当今影响甚大的视觉艺术形式,如电视剧、电影等。
二 文学欣赏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征
文学欣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等值原则来分析这类欣赏。然而,大规模的文学文化交流对文学翻译提出了重大的任务和挑战。中西方人们的审美取向影响着文学欣赏的形式。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翻译,而是艺术与审美价值再创造的过程。文学翻译中一般都要针对译入语读者再现原著艺术的审美效果,融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点,以取得最佳的欣赏效果。
1 文学的审美取向及特点
人类文化本质上就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不同的民族和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审美情趣等。下面我们以《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为例进行分析。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堂吉诃德》国人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国人刚开始接触这部小说的时候,只是感觉它很滑稽,中国人习惯看我国传统的以情节见长的小说,对一个全身披着盔甲、骑着高高的瘦马的人物和一个胖嘟嘟的连同他的驴也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简直和现代香港的无厘头电影一般别无可谈之处。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如果纵观国外历史再看这部小说就可以了解和发现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知道了什么是骑士文学,发觉《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因为一般国人觉得传统的骑士文学比较悲壮和典雅;而另类的骑士文学则较为荒诞,仿佛如周星弛的无厘头电影般。单就文学样式来说,这只是从大的文学发展历史的比较后所总结出的,在文学的发展史中占了一个时期。如果把《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硬说为是为了抨击骑士小说而创作的之类的话,那是把它放在当时的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来说的,这刚好应和了时事的发展。在塞万提斯自己描述写《堂吉诃德》的目的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由此看来书中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就远远不是出自要扫除骑士小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
文学艺术已经走过了近几千年的春秋,和电视一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正像查希里扬所说的:“如果没有文学和电视,那么现代人的生活有是不可想象的。”今天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的外国文学,以其特殊的形式与大众审美观使许多精彩的外国文学,跨出地区和国门,成为全球文化视觉的盛宴,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文学业的发展,使人类有机会一起共享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
2 外国文学欣赏中翻译的跨文化差异
当国人欣赏完《泰坦尼克号》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在疑惑为什么要用“海洋之心”作为贯串全文的重要道具呢?它难道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重要的衬托的意义?其实没有“海洋之心”,Jack和Rose的浪漫爱情丝毫无损。“海洋之心”的介入,只是给这段爱情添入一种中产阶级财富魅力的氛围,让人感觉到财富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它使Jack和Rose的爱情不可能完全只在三等舱里完成。华贵生活的实现,似乎才是浪漫爱情的终点。这样的浪漫史诗,说到底是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照耀下的青蛙王子的故事。
令我们感动的难道仅仅是它美丽的爱情故事吗?不!在我们脑海里久久盘旋的镜头,是在生死关头还倾心地演奏交响乐的勇敢的乐手们,是在纷乱逃亡的脚步中还努力维持秩序的船员们,是在危急时刻仍然没考虑自身安危,主张先送走老人、小孩和妇女的举动,是老人们安详地躺在床上,等待着与自己忠爱的伴侣化做永恒,把逃生的机会留给更多年轻的生命……
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今天风靡世界,它的核心便是财富观念。这种观念的特点是一切判断均从财富出发。《泰坦尼克号》的主要篇幅是鄙视以财富取人的,在Jack和Rose身上,影片似乎寄寓着对以财富划分等级秩序的叛逆。一般认为,这种叛逆正是美国自由平等精神的标志。问题是叛逆不是针对财富,只是针对等级差别,而叛逆者自身最终也是为着追逐财富。譬如Jack因赌博赢取了一张船票时,要到美国发财的狂喜心态顿时溢于言表。毫无疑问,Jack身上的自由平等精神,是自由平等地获取财富的精神。
以财富为中心的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和以自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迥然不同的。中国传统精神认为生命的价值是天地赐予的,只要人把自己看作天地之子,合乎自然与人性地生活,就已经在“享受每一天”了。所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名著,都不会去着力地强调财富、等级,或者是灰姑娘与青蛙王子那样的主题。大概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和西方价值精神的巨大差异了。
3 关于文学欣赏中的民族心理特征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来看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各自语言的语法上也会留下深刻烙印。因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由反映现实的角度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决定的。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从语言的语法上来说,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英语中的句子以形统意,结构严谨,差异关系完整。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汉语中的句子以意统形,形态松散,内容完整。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Home Alone》的片名,直译应该是《独自在家》,但却被译为《小鬼当家》,汉语“小鬼”是一种昵称,表现了人们对智勇双全,但又十分调皮捣蛋的小孩的由衷喜爱,而影片中的小欧文正符合“小鬼”这一形象;“当家”指一个人统领全局、独当一面,小说中小欧文一人在家与两个盗贼斗志斗勇、神灵活现的样子,不就是活生生一个大当家的样子吗?因此《小鬼当家》做到了译语标题与原文内容的统一,实现了信息价值等值。
又如影片《Meet the Parents》,其内容大意是:女儿带着男友拜见父母,万事顺利,只有女方的老爸还存在问题,汉语译名《门当父不对》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小说的主旨,忠实地传递了原片的内容。又如把《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乱世”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佳人”点名了小说的女主角。译名形象地展示出女主人公坎坷的经历,片名翻译中实现了信息价值等值,忠实传递了与原作品相关的信息。
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再现,体现电影文学内容的作品名称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因此,遵循文化信息忠实传达的原则和文化审美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地正确把握源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
三 结语
当今世界,中国与西方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但一些成名著作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给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带来了障碍,影响了人们对文学的欣赏与交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到双赢的目的,我们应当做到:
1 了解西方文化差异,强化双方优势互补
语言学家费里斯(Fries)指出:“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自身特点的。了解彼此差异,有助于取长补短,相互接近。而这种彼此影响、互相渗透,随着中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增强。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应坚持:文化背景寓于文学翻译之中,而不能孤立于语言之外,它是为观众更恰当得体会和更深刻准确理解文学的辅助手段,文化背景和文学翻译共同服务于同一个观赏目的,即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之功能,提高人们跨文化综合欣赏文学的能力。
2 加强学习,提高欣赏水平,增进文化交流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精华,也有其糟粕,只有采取中西互补,兼收并蓄,才能真正做到物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及自然环境相协调。随着国际间文学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人类各种文化差距的逐渐缩小,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受到同样的影响。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将新鲜元素注入本国文化之中,也能促进本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除了学习语言基本能力外,还要学习双方的文化,因为词语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教育,是缩小文学文化差距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云雀:《文化差异与中美言语交际障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5卷第5期。
[2] 王福祥:《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3]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4] 王宗炎:《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欧美文学欣赏课程、欧美文学欣赏课程,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比萨好词好句,急∽ 披萨好,披萨秒,大家都来学披萨,好吃有健康 表示披萨很好吃的成语 1、珍馐美馔拼音:[zhēn xiū měi zhuàn]基本解释:珍贵而味道好的饮食,亦作“珍羞美味”。分开解释:①馐:滋味好的食物,好吃的食物;②馔...
介绍一个民间故事作文300字 介绍一个民间故事作文:狄青是宋朝的一员大将,他出身低微,脸上一直留着当士兵时刺下的符号。当时,仁宗皇帝说,你已经是朝廷大将了,可以把脸上的印记去掉。但狄青不肯,说是留着它可以激励土气!一次,狄青带大军出征侬智高...
形容婆婆非常好的句子哪些 1、我的婆婆就是这样一位善良、慈爱、无私奉献的长辈。作为儿媳的我,为今生能遇到这样一位,象亲生母亲一样疼爱呵护自己的好婆婆感到幸运,这是上天赐予我的缘份,赐予我的福份啊!如果真的有来生,我还甘愿做婆婆的儿媳妇。2、...
祝老夫妻幸福的话 祝福两老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延年益寿!健康长寿! 赞美晚年生活的诗或者老人的诗 赞美晚年生活的诗或者老人的诗有:东晋·陶渊明《饮酒》、魏·曹操《龟虽寿 》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唐·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鼓励员工风雨无阻的出勤的话语 迟到毁一生,早退穷三代,二者皆不沾,必成高富帅 风雨无阻下句是什么 风雨无阻是一个汉语成语,并无特定的上下句。风雨无阻意思是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比喻做事没有阻碍,畅通无阻。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
最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那就是我有了个师傅。师傅是很优秀的,虽然只是三年级的。但是在作业帮比很多人混的都要好,粉丝就像脱缰的野马,速度只增不减。张三坐不住了,说:“不要看粉,要看实力!”其实啊,师傅也是很有实力的,每次审稿的排名都在前列。...
“天地浩大,任我倾注豪赌。江山沉浮,独独与你棋局满盘皆输。纵有万人举樽贺,我的杯却为你而空。秦时明月,唐风宋韵,都想拿来为你环佩叮咚。这锦绣河山,怎敌有你,百媚千红。”我是山海的君王鱼虾由四方赶来朝拜飞禽走兽皆慕名而来予我大海的蔚蓝与深山的...
老师,这个职业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真是又敬佩又敬畏,尤其是我们班的那一位老师,真让我们又爱又恨。他在上课时的那种威严,犹如古代的君主一般,而我们只是可怜的被“镇压”的份了。是不是觉得有点太夸张了呢?那就来听听我们的“血泪史”吧!班主任——秦始...
巨大的落地窗,将阳光布满这个小小的休息室,透明的玻璃茶几上,白色的棉花糖无规则地散落着,可又像一种字符。慵懒地坐在沙发上的你,背后是和煦的阳光,你被阳光紧紧包裹着。你扬起的嘴角,弯着的眼眸,桀骜不驯的白色头发,你比阳光更加刺眼;突然张开的双...
秦始皇,在下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之一,世人皆道他是个暴君,可是在下却不这么觉得。世人皆道呀,秦始皇残暴昏庸又无能,但,如果不修建长城,匈奴就会闯进来,杀光这里的百姓,到时候生灵涂炭,那又该如何?你说为什么他不去争召呢?因为他明白,没几个人会为国...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一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好词1 . 掂斤播两:掂、播:托在掌上试轻重。比喻在小事情上过分计较。2 . 别无他途:形容没有其他的途径。3 . 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4 . 春风得意:春风:春天和...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句子还哪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欧阳修...
欧美霸气暗恋句子 暗恋一个人是非常特别的感觉,一方面十分地希望能够对方理解自己的心意,一方面有有一种害羞和害怕的心情,一直不敢直面自己的心仪对象,这样就产生了暗恋的情愫。经典的暗恋句子昨夜一宿未眠,今朝一日无神;烈酒一瓶见底,忧愁一点没减。...
写一件关规则的事(作文)300字以上 1、规则“规则“是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人常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指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假如你违背了规则,就会造成终身的遗憾。我们小学生更要遵守规则,交通规则,学校规则,还有很多很多……关于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