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散文摘抄·甘棠,鲜活的召伯

[投稿者:蒙燕妮 www.lebeitao.com]2019-12-05 20:02:03
《诗经》里的男人——召康公甘棠,鲜活的召伯作者/徐彩琴甘棠遗爱,是人民心中珍藏了三千年的爱戴。历史没有为他留下巨著名篇,他也没有为历史留下警世名言。只因崇敬这个人,爱上一颗树,唱成一首歌。这个人叫召伯,这颗树叫棠梨树,这首歌就是《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老百姓为他口传口唱:“枝叶茂盛的棠梨树,千万不要剪不要砍了它,召伯曾在树荫下搭草屋住宿过。枝叶茂盛的棠梨树,千万不要剪不要砍劈它,召伯曾在树荫下歇息过。枝叶茂盛的棠梨树,千万不要剪不要拨掉它,召伯曾在树荫下停留过。”我用现代通俗的语言如此读《甘棠》,感慨万千——,一颗树,为什么要反复诵唱“勿剪勿伐”“勿剪勿败”“勿剪勿拜”?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珍惜?有多少人了解这背后的宏大历史和那个人物的伟大?诚然,当年的召伯,开创了周王朝“成康盛世”,其功绩、其民心,镌刻在这颗甘棠上,人们爱屋及乌,心中永远的棠梨树,成了不朽的丰碑。我们常说“盖棺定论”,生前的功过是非,死后的客观评价,尤其是一国官员,盖棺后,能为民所念,为民所爱,为民所颂,古今难得。因而,《甘棠》一诗支撑起的是一个王朝的历史,是一个官员依“法”行政的故事。召伯,姬姓名奭,又称召公、召康公或召公奭。三千多年前的陕西岐山,周人首领西伯姬昌(后世称周文王)被纣王无故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一带),后几经周折终于逃回岐山。从此,他积聚力量报仇雪恨。但是,灭商之宏业未竟,赍志而没。公元前十一世纪的那一年,其子姬发(周武王)誓师灭纣,携庶弟姬奭东渡黄河,牧野一战,挥戈奋击,纣王溃败,自焚而死。姬奭持小钺,辅武王行祭社大礼,向天下宣告,西周成立。姬奭虽被分封蓟地(今北京)燕国,仍留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辅佐理政。周武王将召(今陕西岐山西南)封给姬奭,故召伯由此而名。如果能穿越,如果能走回那三千年前的岁月,我喜欢成为周王朝一臣民,我喜欢这样的场景——青舍陌巷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外,田亩方圆望无际,村边,甘棠树大茂成荫。树下坐着一中年男子,大襟长褂,胸前飘着一绺长须,一双深沉的眼睛透出镇静和坚毅。为民办事的召伯,正在受理村民们禀报上来的讼案。召伯认真听了,仔细调查,秉公审了,公正判案,法理得当。然后,公侯伯爵信服、庶民百姓满意。身处这样的场景,与这样的官员同世,大概无需千辛万苦为冤屈上访,也无需担心发生冤假错案。历史的时钟正走向清明之始。周成王在位,分陕而治,身为三公之一的太保,召伯主管陕地(今河南陕县)以西,他勤政亲民,巡行乡里城邑,深入百姓人家,深受百姓拥戴。每一次巡行体察民情,在村子里那颗甘棠下摆设公堂,裁决狱讼、处理政事,从不烦扰民众。累了,就在树底下休息;晚了,就在树底下留宿。从此,村里的这颗甘棠树,成了召伯的化身,成了人民心中的正义公堂。无论世事沧桑,无论风雨变迁,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它。召伯的甘棠——那颗棠梨树,三月花开如雪,八月棠梨累累。有人说,它在河南宜阳县的甘棠村;有人说,它在湖南永州江永县“上甘棠村”;有人说,它在陕西宝鸡岐山县的刘家塬村。年代太久远,历史无法还原,然而,无论它在哪里,无论再过多久,它有如召伯,生长在人民的心中,温暖地吟唱。《千字文》如此描述他:“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一个学问优秀的人可以做官,做了官以后可以行使职权处理国政。活着,召伯在甘棠树下公正理政,死后,人民更加歌咏、纪念召伯之精神。召伯辅佐两代君主,立西周强国,创“成康之治”,八百多年的周朝基石,他用清政、廉洁、仁德磊彻。司马迁的《史记》只有廖廖数笔,让后人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召伯:“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武王克纣,天下未协而崩。成王既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於是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宁东土。”哪朝哪代都需要一个鲜活的召伯。如果跟随历史一路走来,我喜欢生活在有萧何的年代,我想,西汉初年的人民生活,大概会有心安的幸福感。刘邦有了萧何,有了汉朝江山。萧何以超人的见识、智慧、气度,治国处事。有了他的详立规章,发展农桑,与民休养生息。才有了后来的“萧规曹随”和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如果与魏征同世,可以享受“贞观之治”的开明性,世人给予魏征“千秋金鉴”之称,因为有了他,皇帝避免了太多的缺点和错误,人民有了更多的安心和福祉。所谓大唐盛世,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其臣民或许是历史上比较有福气的人民了,而作为“唐室砥柱”的狄仁杰是两代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为官一任,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匡正武则天弊政,刚正廉明,执法不阿。我也钦佩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勇气,将改革的利刃直指贵族、官僚利益。而北宋的包拯,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关心民苦、为民请命的清官,而是后世人民内心所希盼的铁面无私的清官代表。我真的希望,希望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有这些鲜活的召伯。而谁是我们的召伯?我们的召伯又是谁?是活得越来越糊涂?还是越来越明白?竟在无限的困惑中找不到我心中的召伯。如果,当年的召伯能活过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