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时势造英雄作文

[投稿者:开鸿福 www.lebeitao.com]2019-12-06 18:32:03
时势造英雄作文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三(4)班张欣雨

我一直坚信,时势造英雄。其实无论是英雄、枭雄还是狗熊,都是因为环境恰好适合他们发展,是时势给了他们机遇,催生了这些棱角分明的人物。

如果秦始皇生活在西周鼎盛时期,纵使他有再大的本事、再高的谋略,也不可能铸造大秦帝国的辉煌;充其量也就是让秦国发展得更好些,在国内深受百姓爱戴罢了。如果秦始皇处在汉武帝刚刚登基的那个国力强盛的时代,修建长城也不会落下千古骂名,只会受到百姓的无尽景仰和膜拜。我以为在秦始皇身上,可谓瑕不掩瑜。试问:哪个皇帝上任时不大兴土木?不修长城,那些六国的士兵又怎么处置?放他们回去让六国死灰复燃吗?秦始皇的贡献本不该被后人以一两点过失而掩盖。

一直被后人诟骂的吴三桂,我倒觉得他是个聪明人。能做到带兵镇守山海关这样的边关要塞的大将,肯定是有不小的能耐的。他若是跟着开国皇帝征战天下,也许会是个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可惜他偏偏生活在明末,关外的清军一日日壮大,入关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就算他吴三桂能够抵御清军,他又怎么能保证后方的那些“领导”不会畏忌他功高震主以致让他重蹈袁崇焕的覆辙?开关门固然是叛国,但就凭他独当一面又如何挽救得了已经腐烂到了极点的大明王朝?他用自己的“一世骂名”和“遗臭万年”,换回了无数士兵的生命,避免了天下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时势,硬是把英雄变成了狗熊。

自古以来,多少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和平年代,武人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战乱年代,学者哀叹空有满腹才华无处显露。杜甫若早生一二百年,世上也许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贾谊若早生几十年,世上也许就多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时势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但你可以利用时势展现自己的某一个或某几方面的才能——问题是你必须有这样的潜质。就像岳飞和辛弃疾这二位原本都是文武双全的人:岳飞文才不凡,可惜后人只记得他的武功;辛弃疾武功卓著,可惜后人只记得他的文才——时势使然耳。

时势造英雄。人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没有人能轻易地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许多所谓的领袖人物,不过是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比如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诞生的前夜,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基础已经完备,只是还没有人把它总结概括而已。这样的领袖,到底是自身才能多一点,还是时势的造就多一点?实在难说。如果爱因斯坦生活在牛顿那个时代,他还能提出相对论吗?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世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努力成为时代造就的那个英雄。

【点评】

文章不长,却很见功底,也很有见地。很见功底,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历史上各个时段的社会环境和不同领域的历史人物较为熟悉且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很有见地,主要表现在不承袭前人作出的定论,敢于提出自己颇有些“另类”的观点——比如为秦始皇“请功”,替吴三桂“辩解”,找爱因斯坦的“不是”,而且都分析得有理有据,令人深思。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时势造英雄”,但结尾的一句话又体现出了人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意义,使内容更为辩证,表达更为全面。

(王淦生评点)本篇高三作文是由范文先生网收集整理,欢迎阅读、传播!<?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我在季节里为你呐喊

你在时间之外

开心

风雪里的生存

尝不到绿色的滋味

却为春的序言

作粉红封面

昙花

把时间涂成银白色

射放出的光

惊叹世人的眼睛

夜来香

摘下

每一颗挂满诺言的星星

香气灌醉了的

成了绝句

本篇高三作文是由范文先生网收集整理,欢迎阅读、传播!

在我心里,有这么几间心房:忠义堂、兰草亭、苦读斋、念友阁、听雪轩。不知怎的,心里的音弦忽然间弹奏起了高山流水。我就顺着音符,缓缓走去,登上了念友阁。

推开了情字大门,正堂挂着伯牙与子期的像。方桌上的,是断了弦的古筝。这间屋子很难进来,因为很难用真心推开这情字大门。

走上楼阁,望向远处空荡荡的苍穹,大雁划过的留痕依稀可见。风往南吹,而它是一路向北。是不是,在倾诉打开了的心扉。雁过留声,那是它心里的又一味。

苍茫蜀山觅仙踪,挥剑难断为了情。情,克柔,又克刚。世界上没有什么更能比情海枯石烂。想一想父亲的大手,母亲的笑容,想一想同学的帮助,老师的付出,暖流一次又一次涌上心头。心中有情,是自私最致命的伤痛。

依稀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分。来欢去何若,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情,超越生死的情。友谊,是人快乐的支柱。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就是情,是超越地域的情。亲情,是人精神的支柱。走过大江南北,家里的床最引人入梦乡;吃尽海味山珍,妈做的菜才是咱食欲所望。家,就是天堂,因为散发着亲情的幽香。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就是情,超越年限的情。爱情,是人幸福的支柱。我始终相信爱的真谛。你看那玫瑰的娇艳,还有新娘最美的微笑。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情,是什么?

情是一杯酒,越久越浓,愈久愈香。

情是一粒药,治疗人的忧虑、悲伤。

情是一棵树,坚定不移,苍翠百年,支撑心灵的天地。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你若是也能用真情体会到真情,请你带上这最珍贵的礼物,走进我的心里。一起聆听,高山流水带来的心灵震撼。

本篇高三作文是由范文先生网收集整理,欢迎阅读、传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提起投资,总让人想起市侩的嘴脸,一副“无商不奸”的派头。古人从商,属无奈之举,纯属活命之计,位列社会末等。但由于社会需要,商人们也逐渐地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由利转而在权位等诸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商人的发迹总是令人瞩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商人的行列,商人的行为也逐渐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古老的中国,虽说生活中不乏商业气息,但总有些“软软”的感觉,比不上西方“利”之坚硬。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商人骨子里还是以“情”经商,而不像西方商人用“利”来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比如说明小说《施润泽滩阙遇友》,描写商人之间互助互敬、共患难的生活情感;《雷雨》中周朴园做为工人阶级的敌对势力,是个见利思迁的商人形象,但其还是表现出一定的中国商人重情义的因子的。但《威尼斯商人》、《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中的商人,却是作为纯粹的追逐利益而生存的商人形象。

作为商人,不断投资,就有着不间断的获利心理,同样也有失利之忧。因此,他们总是对自己的举措慎之再慎,行为也日益朝着有利自身发展的因素倾斜。也因此而出现了大小、义私等特点。我们可以将商人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惟利是图型,在商业操作中,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一类是义利均衡型,属于公平交易、互利互惠的合法商人;一类是义字当头型,这类商人注重的是一种名声,一种信念,有着超脱自我狭隘利益的眼界。正因为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现代商业发展良莠不齐、参差交错。

但这里所要提到的投资,不同于上面所说的一种投资形式及类型,它是一种无形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而又最神圣的一种投资。它生于血,发乎情,止于泪,在漫漫人生中,浸渍在人性深处而不为外露的生命投资。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循环的过程。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是一个不断接受外界帮助充实自我的阶段,当他到达最为活跃的壮年期,要赡养上辈的人和抚养下辈的人,到了身衰力竭的晚年,他则成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体了。从个体整个人生过程来看,就是一个从付出到获得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投资和回报的关系。那么从整个人类历史角度来看,人生就是一个投资的循环体了。只不过这里作为投资的借体不仅仅是金钱和财物,它所倚重的更是一种亲情,一种人性罢了。

把人间真情看成是一种商业化的行为,似乎是玷污了亲情的神圣性,但正是这种浅显的类比,我们才得以明白现在的孩子身上缺乏的不仅仅是能优秀的生存的技能,更是一种“良知”,一种感恩素养。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换算。父辈年轻时为了照顾家庭,抚养孩子,整日鞍马劳顿、东奔西走,在孩子的身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要时,甚至拿自己的性命来换取那一点点可怜的资本,将收入全部投入到孩子的培养中(进行投资)。当过度的操劳使他们身心俱疲,疾病缠身时,已不能再为了生计而奔波了,即使是为了自己,便到了需要子辈的帮助(获取回报)的时候。换算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既然可以把父子传承看作是投资,那么就有一个“利”的存在。虽然说社会在进步,个体在发展,但这种大的背景下不和谐的因子我们是不应该忽视的。凡是看过电视的人都知道,几乎任何台都有一个有关“道德”的栏目,而其中的上辈与下辈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赫然在目,容不得人半点质疑的。古有“墙头记”,兄弟两人将年迈的母亲搁置在两家共有的墙头之上;今有“离间计”,兄弟几人相互推诿,妯娌不合,将辛苦一生的老人晾在一边;更有“杀亲录”,两辈之间不能有效沟通,而导致了相残的悲剧。也许我们身边还没有如此严重的行为发生,但“不孝子”、“败家子”、“当初就不该要他(她)”诸如此类之语却处处可闻。

再看我们的在校学生。现在的高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认为父母养活自己,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悠悠然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在他们的心里有没有感恩的念头呢?我曾经听一位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学校让交学费,孩子说是五百,但临走时又突然改口说是七百。母亲很纳闷,怎么一会儿说五百一会说是七百啊?就对孩子说,家里就这五百了,你先拿走交上,回头我给你们老师送去。谁知孩子说不给七百就不去上学了。母亲又说,那我给你老师打个电话问问吧。孩子一口拒绝,说我们老师很忙,你这不是给老师添乱吗?你也不要去学校,让老师知道了我怎么还有脸向老师问问题啊,其他人怎么看我啊。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同意拿五百去学校。母亲只好立刻跑到亲戚家借了二百才把孩子打发走。孩子母亲在说的时候,声音一直是颤抖着的。我想,她心中应该有许多许多的酸痛吧。她应该能想象未来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但他们又能怎么样呢?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只能认为自己是在尽责,而不能有所期盼。而这样的情况到底有多少呢?听一个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说,他班里的学生,缴费时从来都没有含糊过,生活上不愁,学习上不忧,有一半学生可以说是来到学校是休息,吃完饭走进教室只为等下课再去吃饭。老师的眼睛里满是深深的无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以后的人生路怎么能走得比别人强?他们又拿什么来回报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成人的父母?而对于父母来说,他们辛苦的投入,拼命地“投资”,换得的却是满目疮痍的“回报”,他们将自己的生命透支后又能依赖谁呢?

当然,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个很小的社会群体,更多的人则是尽力的将上辈人在自己身上的“投资”效益最大化的。他们知道上辈的不易,明白生命的珍贵,更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伤。要不是这样,我们身边怎么会有这么多感人的事情发生?带着母亲去上学,为救亲人捐器官,兄弟几人把老人抢,只为尽孝把心换。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饱尝我所领受了的何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爱因斯坦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如此表态,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应该拥有一份怎么的感恩情怀来回报我们的父辈,来为我们的社会做贡献呢?

在这里,我们不能过多的去责备孩子们的无知,而更应该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毕竟孩子行为举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周围环境的熏陶感染的影响。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大的环境,但在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从精神上对孩子进行“投资”,健全他们的人格,从而使自己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呢?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