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墙角,那株野桃树

[投稿者:於勇男 www.lebeitao.com]2019-12-16 21:31:37
<?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一场春雨过后,草儿们像听到了谁的号令,一下子全都探出了头。我突然想起校园角落里有一株野桃树,它这时会是怎样一种姿态。我是真的想见它了。

我踩着露水,抑着心悸慢慢儿向那角落靠近。

当我看见它时,我执迷于它的清秀了。它拎着缕缕馨香,披着淡淡的黄色纱衣,映着绿底儿,静静地在等着我了,我不由得迎上去。它满头的小花如同一只只黄蝶,又似乎是天女的头饰遗落于这儿了。

我仔细地端详,并想象它绽放的声音。我只能想象,因为我同他人一样没有让上帝赐予极端灵敏的听觉。有人用“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清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轮夏日,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写昙花一现。这野桃树呢?它在小草儿刚破土的时候就已是满枝芬芳,不等燕语呢喃就已迈出轻盈的舞步。它没有梨花的洁白无暇,没有玫瑰的妖艳多姿,没有牡丹的高贵典雅,它是一个满怀憧憬、清丽雅致的天山少女。

我喜欢寻找一隅野性,但不会用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其谱写一曲缠绵与豪情。

我在它面前站着,心想,它会在这角落里静静地绽放出自己的小花,是由于它有着执着追求的信念,有了绽开的欲望。它知道自己会开花,开花是为了完成生命中的一个庄严使命,不管别人将怎样看待自己。

它满头的小花泛着浅浅的光泽,淡淡的黄色显得格外靓丽。

这一瓣瓣溢着清香的花儿,可是献给春天最香甜的唇吗?

我慢慢地离去:这一瓣瓣溢着清香的花儿,不是献给春天最香甜的唇吗?

错过,就无法补过作文

作者/张袢

夏夜如一个静谧的童话。深邃的夜空依然望不到星星的影子。乌云聚拢,她那空洞、有些惊愕的眼神,又浮现在了黑夜这张硕大的幕上。

她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孩,单单外形上就有标签,蜡黄的皮肤,小小的眼睛,淡红的嘴唇,鼻梁旁小黄豆似的雀斑以及头顶上的两把稀疏的“刷子”,让我怀疑她是否严重营养不良。

她就坐在我身边,反应似乎很慢,当我以正常速度做完题时,她还在绞尽脑汁,咬着笔头奋力思考。

因此,我不怎么喜欢她,因为我不喜欢“笨蛋”。可每当她觉察出我做完题时,总是会轻轻探过头来,咬咬嘴唇,皱起眉头研究。起初,我是欣赏她那份持之以恒、好学不倦的精神的,但日复一日,谁不会厌倦呢?

那天上课,早早地做完题后,我合上本子,把玩着手中的九连环,眼前的它,如同一团乱麻,无论我想尽何种方法,都无法将它解开,反而越来越“纠缠不清”。愤怒,烦躁,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顷刻便将我那微不足道的忍耐底线淹没。

“请问……能不能……”她的话如同堵到枪口的鸭子,等待着我随时“开枪”,我终于忍无可忍,火山爆发地向她低吼道:“你是弱智吗?同时除以4X不就解开了!”我看到她眼神中的茫然和片刻闪过的惊愕,立即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咄咄逼人,她显然不知所措,“对不起……哦,不是,谢谢。”

后来的两天里,她总是早早地去,坐的离我很远,每每望着她那孤单的背影,愧疚和自责就如刺一般钻进我的心。待我收拾好书包想要找她,她却早已不见了身影。

如今,我竟见不到她了,她或许转班了,或许是退班了,可她的离开,却丝毫带不走我的内疚。

在纳尼亚的世界里,风是可以帮助人们传递消息的,如果这能成为现实,愿风,将我深深的歉意传达给她,并捎一句:“谢谢你,我喜欢你。”

毕竟,你让我懂得了,错过的,就再也无法补过。

山东省青岛市第七中学2010级

写为什么而活的作文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吃很多年来,我对弟弟都心怀愧疚。

细细想想,这种莫名的愧疚感其实是从吃开始的。

家境的清贫、食物的匮乏,贯穿了我整个童年的记忆。那段岁月,难以下咽的玉米饼、天天不变的地瓜干汤以及年头吃到年尾的煎饼几乎倒了我们的胃口。

以前,家里买不起西瓜,我和弟弟在村东路沟发现了还爬着蚂蚁的几块瓜皮,我出手速度比较快,逮着还有点红瓤的大瓜皮就啃,急得弟弟哇哇直哭,与我拼命争夺。这一情景被村人传到了父母的耳朵里。父亲心一酸,咬了咬牙,破天荒到集市上买了一个滚圆的大西瓜,我和弟弟才有机会饱餐一顿。

那时,我们家很少吃肉,只有亲戚来了,我和弟弟才能好好地“撮一顿”。可是,不懂规矩的似乎永远是弟弟,如果只有家人在场的饭桌上,零星的几块肉大部分绝对成为他的“战利品”。这时,我往往瞪一眼弟弟,或者把他的筷子打到一边,呵斥道,你都吃了吗?弟弟从不示弱,扯起嗓门,“谁没让你吃来吗?”“战争”的导火索往往在一块肉上。弟弟不承认我的拳头,我也毫不迁就弟弟的泪水。现在想起来,都是一种心碎的感觉。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种起了村里的第一片西瓜,我和弟弟吃上了沙瓤的大西瓜,母亲偶尔提及我们儿时抢夺瓜皮的情景,父亲在旁边都是凄楚地笑。

外公是第一个教我认识甘蔗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算得上我的水果启蒙老师。好像他从外地回来,带给我和弟弟一大包水果:孩子虚荣的心理现在看来多么幼稚,然而对当时的我来说,这些鲜见的稀罕玩艺是值得炫耀的。我边啃着甘蔗边串门到了邻居家,向伙伴摇着甘蔗故意搭讪。伙伴的父亲看见了,翻着两只白眼不断地瞪我。而且,他对我的伙伴说,咱明天吃馒头,以后天天吃馒头。

我不信。甚至此后的很长时间,我都觉得伙伴的父亲此番吹牛,明显出于嫉妒。但是,没过几年,粮食丰产,农民增收,村民不仅天天吃上了馒头,还把馒头吃腻了。甘蔗、橘子、香蕉等等,这些原本稀罕的东西,早已司空见惯地进入北方乡下的寻常百姓家。理性地分析一下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小时候盼年,无非缘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吃,一个是穿。而对于鸡鱼肉蛋的向往,时常倾注在每年一两次的重大节日上。后来,临沂出了一个名气很大的餐饮企业,取名就叫“天天过年”,生意特火。想想也挺有意思,以前沂蒙山I戴着贫穷落后的大帽子,百姓只有过年才能好好地吃上一顿饱饭,现在群众都讲究饮食科学了,还不真是天天过年。

2009年春节前夕,我到青岛海湾大桥采访,顺便到青岛看了看弟弟和侄儿。侄儿逮着我给买的红壤的大西瓜就啃,母亲在旁边既担心又爱怜地说,冻着拉肚子俺可不管啊!侄儿还不会说话,点点头,狼吞虎咽地享受着冬日里的西瓜。母亲不由提到了我和弟弟争夺瓜皮的情景。

弟弟微红了脸,面对着一桌子海鲜,举起啤酒,连连劝我,哥,咱们喝!

其实,弟弟并不知道,关于吃的话题,埋藏在我记忆里的还有一个——

那时,我在沂蒙山腹地的一所中学读书,几何教师向同窗们传授他对理想的理解。“活着为了什么?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吃!”他的大手挥在空中,课堂上一片哄笑。“你看看,你们现在吃煎饼卷咸菜,我就可以吃馒头、吃大米;如果你们读好了书,说不定就吃山珍海味……”

因此论调,这位教师曾经“名噪一时”,但惟独被当时的我认定为“最没有出息的人”。走出乡村、告别小城、扑进北京的怀抱里,经过青春历程的几次跳跃,吃过了天南海北,尝过了酸甜苦辣,蓦然发现,这个看似荒诞的论调,竟然蕴涵着质朴的真理。

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吃。如果同窗们以此为动力,发奋苦读,在实现了“更好地吃”的目标同时,也许真能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辉煌。

已经17年没有见到那位发出“真知灼见”的教师了,不知道他现在吃的好否?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