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我们《人生》的那几步

[投稿者:汪雨雪 www.lebeitao.com]2019-12-17 17:31:57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

——路遥《人生》

初次听到《人生》这本书的名字,我一直觉得它应该是属于那种说理性的散文,后来才知道是一本小说,由于经常被老师提到,而且自己对这名字也挺感兴趣的,就在网上专购了一本回来。中午刚拿到书,迫不及待翻了几页,便有不能放下的感觉,因此用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的时间(连上课和开会的时候也不能放下了),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可能是第一遍急于知道故事的发展情节,看得有些仓促,总有一种迅速吃完很多东西撑得慌的感觉。由于我看完这本书就被朋友借走了,我只能躺在床上慢慢从头回忆它的情节,来消化这匆忙吞下的“食物”。

《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事业与爱情两条线索交织来叙写,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以事业发展为主,爱情顺从事业发展而发展,这或许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类似发展经历。在路遥塑造的农村“知识分子”高加林的人生里,爱情就是屈从于他的事业的发展。

看到高加林被人取代民办教师的身份,回家当农民,算是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好在在他的人生低谷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巧珍,出现并一直陪在他的身边,让他的身体遭受劳累时,心灵上却得到了滋润与安慰。我们也可以看到,巧珍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毅然决然地要跟“上不上,下不下”家境又不好的高加林在一起,看到她也被爱情沐浴着,看着两人都都深爱着对方,即使是在面对村里的流言蜚语,父母的强硬反对时,他俩更大胆更勇敢地走在一起(尽管高加林是一种对刘立本的报复心理)也给我这看客心里极大的安慰。

后来高加林的人生又因回乡的干部叔叔的原因,不知不觉又出现了莫名的转折,到了县城里当记者。刚开始加林努力工作也让我很感动,但到了亚萍再次悄然步入她的生活,他的思想上的转变,他向往城市高档生活的虚荣心被诱惑,渐渐地他开始看不起巧珍这个不识字没有知识不能和他交流各种学问的乡村女子,慢慢地向亚萍靠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情跟加林的父亲和德顺爷爷到县城来赵高加林时的心情一样复杂。我理解他在县城生活久了,心自然容易变高,但他抛弃巧珍,走向亚萍的事实确实让我失望与气愤。他跟巧珍说分手的时候,巧珍的回答让我既震惊又感动,她没有高加林和亚萍那样的文化,但她却有一颗他们谁也没有的“金子一般”的心。在失望与感叹中我又静观加林与亚萍感情的发展,他们的感情出现问题时,我感到这已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了,由于自己的情绪已被情节所感染,所以看到他们感情出现问题时,我内心深处有一种自私的窃喜(这情绪就如那看电视剧的观众也许是因为看第一遍名主要是比较感性的认识吧)。

????

?到最后高加林被举报撤职,再一次回到土地做农民这一命运转折,是我着实没想到的。最后他回来了,跟亚萍也结束了,但心爱的巧珍已经嫁人了,这一结局终是令人遗憾的。我在为高加林的人生感叹之时,同时也为作者以这一遗憾的结局而感到欣慰。作为读者来讲,大家都希望小说里的结局是美好的,但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是成功的。尽管让读者看到这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虐心”的结局是很残忍,但正是如此,也才能给读者以更深的印象,给人更多的思考。

我们从情节发展来看,感觉高加林的人生最后这一失误是在他选择巧珍与亚萍之间的决策失误了。他若不选亚萍,也不会得罪克南的母亲,迫使她报复去告发他走后门到县里做记者,就不会落得什么都没有了的下场。但从深层次去分析,这还是与加林这个任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关。作者精心塑造了高加林这个以前一直做民办教师的“知识分子”突然退到田地里再次做农民,碍于面子,内心不敢命运,争强好胜,内心高远,渴望到大城市里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性格特点,这些我们在她在家做农民的时候到县城卖馍在地里埋头苦干等等事情都可以察觉到。他尽管被动地屈从了这样的命运,但内心却依旧高远,因此到后面到了县城里做了记者,他的心依旧没有得到满足,他更向往城市体面的生活,看不起农民在田地里仅仅只知卖苦力地劳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她的虚荣心他强。

最后,又回到土地里,后悔的跪在地上抓起泥土喊叫“我的亲人哪······”的高加林也并不是一无所有了,至少这一段似梦的真实的人生经历,给了他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这是用他自己最心爱最珍贵但又没被他好好珍惜的事物换来的,算是他心灵上永远的印记了。

高加林的爱情和事业故事是这本小说的主线,但在表现这个人的各种经历时,我们透过作者的描写,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里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意识。当巧珍听了高加林的话开始刷牙时,村里的人也议论纷纷,感到新奇和可笑,巧珍的父亲也觉得这样丢了他的脸面。当高加林和巧珍大胆地公开恋爱时,村里人也很热闹地像看马戏一样关注这两个年轻人,双方的父母家庭更为此感到丢尽了颜面,却又无奈,可见新自由的开放的思想对农村农民的思想冲击。还有高加林在井里撒上白矾,澄清井水,村里的人却以为是下了毒,这也表现出当时农村里的愚昧与无知,只知道永远在土地里没日没夜的劳作。然而,最后加林市区工作,落魄回到村子里的时候,之前那些似嘲笑他的村民却又都纷纷上前来安慰他,他们并不是嘲笑他,是那么善良淳朴,热情忠厚,没有城里人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以及自私心。这就是新中国时期的农村,传统的农耕文明养育着一代一代人,他们世代劳作在土地上,没有走出去过,守着老旧的思想,却无比热爱劳动,宽阔的土地,毓秀的山水滋养了他们温润善良淳朴的性格,这就是哺育亿万中国人民的大地母亲。

当然,《人生》不只是给我们展现了高加林的人生,还有他身边每个有故事的人的人生,巧珍的人生,德顺老汉的人生,亚萍的人生······这其实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不能从这样短小的一部《人生》中看到他们完整的一生,那关键的几步他们是如何让抉择的,每个人的人生貌似都是在被动的顺从着天意在走,而实际上是自己主动地去跟着那种被动现实走,而不是在主动地积极思考我们的人生每一步应该怎样走,这或许也是《人生》给我们后辈留下的思考和启示!

?

坐上穿越西伯利亚平原的火车,看四季的风景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