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一代鸿儒的围城内外

[投稿者:福若华 www.lebeitao.com]2019-10-11 15:30:34

銭锺書,楊絳夫妇


《围城》这本书,我读过三遍,不多不少。

三年前初读《围城》,尽管只是浅尝辄止,但也从中领略到现当代经典名作的内在韵味;一年前重读《围城》,字句段篇看得很慢,时时刻刻都试图在字里行间,人物的心理描写、行走坐卧中揣摩各人的性情;如今当我第三次拿起《围城》再次品读时,大概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杨绛先生曾浅显地揭示过《围城》的内涵,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大都如此。”

由此我感觉到的是,围城,围城,“围城”不仅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又不仅是一种禁锢,亦是一种对未知期许的不心死,城里城外,好坏喜悲,总会有人进进出出,更多的是想逃出去的人逃不出,想冲进去的人冲不进,扰扰纷纷,啼笑皆非。

在那个抗日战争年代,生活艰辛,事业奔波之时,于杨老的督促下,钱老以每次最终五百余字精华稿的速度锱铢积累写就了《围城》。钱老在前言里说,不管读者以何种方式看《围城》,作品总归是作者自己的,钱老也说,《围城》里的人物均纯属虚构,虽然有个别人物取决于在他生活里出现的人物切片,但我在看书时总会由书中某些话语和情节联想到当时的现实中,于钱老,也于那个遥远年代里悲欢离合。

关于方鸿渐这个主人公,感觉很多,明显的不外乎“品性不好不坏,对事不痛不痒,兴趣泛泛不精,妄想推着时代前行却是被时代的洪流冲着走”。

身在围城之内,方鸿渐憧憬墙外的世界,学业、事业、理想或婚姻,走出围墙亲身经历之后,学业上的误打误撞,假文凭事件;事业上的勾心斗角,职称不定;理想破碎,各种纠结于事与愿违;婚姻应该也算心如死灰,与孙柔嘉的矛盾摩擦。然而经历此类种种人生事,围城之外,方鸿渐又自我高筑起围墙,围成自己的城,隔着世俗却世俗,隔着荒诞却荒诞。试图冲出围城又反身折回,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兜兜转转,终是在属于自己的时代中,帐幕里上演属于自己的戏剧,或喜或悲。

幕起幕落中,人生总在路上,自己的,别人的,自己和别人的,牵牵绊绊,不清不楚。

钱老写方鸿渐在“随遇而安”和“心不甘情不愿”中娶了善攻心计的孙柔嘉,最后落得不欢而散,余笔怅惘的结局,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局。我猜想钱老设定情节时把方鸿渐和苏文纨或唐晓芙凑合到一块,结果应该是不出一二的相同,仍是“相看两厌,不欢而散和不清不楚”。正因为猜想的并不真实,也正所谓不是城中人就不知城中事,谁都不会真有“感同身受”这码事。如钱老书中结尾处所写那样——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最初看《围城》,我以为看到的是人生短暂切片的琐事,最近再看时,我真切觉得看到的是包罗万象的百态世界。钱老信手拈来的生活描写,或多多少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并于这个大背景下,上演了《围城》这出经典戏剧,幽默的,滑稽的,引人发笑的,令人深思的。

至此我又猜想,钱老之所以没有设定方鸿渐与唐晓芙结合是不是因为他幽默而又嘲讽地暗藏着一个小秘密,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他还心存希望和期许?若不然他为什么要写方鸿渐回家,还写他准备着去重庆发展?

围城,围城,“围城”何止是事业的,婚姻的陷阱圈套?人生中,重重帐幕,种种困境何尝不是另一围城的形式?面对它,看清它,如困兽,又不想作困兽,总归——在漫长流年中,时代心境在不断变化,人要活着,总要不断向前走,看周遭世界,与之抗衡,也看内心世界,与之和谈,大多数时候,和谈更为重要,但谁又说得清,抗衡没有和谈重要,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权衡之下,不过摇摆于钟表两级罢了,对吧?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也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钱钟书的方鸿渐,就像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样。随着人生阅历的渐增,或许下一回再拿起《围城》重读时,又会是另一番别样的见解和感悟了,这谁知道呢...

?


读书随想

写完才发觉文题和内容分化了

我背着光,和影子说话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