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贝淘

奇迹的一瞬间

[投稿者:户经业 www.lebeitao.com]2019-10-17 11:03:21

每年6月,在夏季正式到来的前一个夜晚,我们家都要举行一个一年一度的传统仪式,庆祝夏季的到来。我们让孩子们拿着碗去采集大自然中预示夏季即将到来的东西。他们把碗放在屋前的门廊里,然后我们一起去散步。等我们回来时,我们发现仙女们已经在碗里盛满了圣代冰淇淋。我记不得这个传统是怎么形成的。我想大约是数年前当我跟孩子们讲述仙女的故事时偶然想到的。但从那时起,它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仪式之一。“仙女们什么时候来?”6岁的安娜去年整个6月都在问,激动地期盼着,与此同时,9岁的吉姆对于仙女及圣诞老人等哄孩子的把戏已渐渐有所领悟。傍晚来临时,他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又是眨巴眼睛又是咯咯地笑。他说如果在我们散步的时候,爸爸或妈妈忘了什么事情要回家一趟的话,他会理解的。眨巴,眨巴。他又宣布说,或者,在我们散步时爸爸或妈妈可能需要开车去办点事。嘿,嘿。吉姆已是一切都想明白了。或者他自以为如此。夜幕降临了,绚丽而宜人。孩子们采集着树叶和小草,捡拾着鹅卵石和浆果、树枝和已死的昆虫。我们把他们的碗放在屋前的门廊里,然后转身去散步。走到半路,我抱怨说我忘了带钥匙,得回去取一下。吉姆会心地咧嘴一笑。“噢,等等,”我又说,“找着了!我不用回去了!”当我们继续朝前漫步时,吉姆开始感到有点困惑。快到家时,我警告孩子们仙女们可能还没来过,我们可能需要再转转。吉姆似乎松了一口气。是的,他说,仙女们可能还没来过。可当我们回到门廊时,所有的碗却都在我们原来放好的位置上,满满地装着圣代冰淇淋。天真的安娜满心欢喜,可吉姆却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原先得意的神情已一扫而光。他抬起头看看我,看看他爸,又看了看左邻右舍,惊诧不已。“仙女们肯定来过,”当我们坐下来享受美味的冰淇淋时,吉姆结结巴巴地说,“也许……真的有……奇迹?”整个晚上吉姆都不说话。我亲了亲安娜和他,说了声“晚安!”并掖好他们的被子。可凌晨两点,吉姆爬到了我身边。“妈,”他悄声说,“我睡不着。你得告诉我,妈,你是怎么做的?”当一个孩子到了9岁时,对他直截了当的提问,你必须直截了当地回答。所以我告诉他我是请了一位邻居帮的忙。等我们去散步时,她就溜到我们家把碗给换了。吉姆听后咯咯地笑了,并感谢我告诉他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拥着进入了梦乡。就在那时,就在那一刹那,我也相信奇迹了。


成龙在一篇《我的妻儿》的访谈录里,忆述了一桩耐人咀嚼的往事。他说:“为了避免儿子受到伤害,我过去一直保护他,担心他被绑架,不准他去这里,不准他去那里,整天把他关在屋内。他于是作了一首歌,拿给我看,歌名叫《人造的墙》。他说,第一道墙是我,第二道是他妈妈,第三道是老师,第四道是他身边所有的人。歌词说,所有的人都需要自由。他说,他要出去闻一下花香,但不知要走多远,不知那墙有多厚。他说他知道当他跌倒时,我们会在他身体下面放个软垫,但是,他哭求:爸爸,让我跌下去吧!”这首文情并茂的歌,让成龙读后泪流满面。他于是对妻子说道:“我们保护得太过分了,该让他出去闯闯!”读了这报道,我想,成龙所犯的上述“错误”,是全天下父母都会犯的。我们总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经验做成一件厚厚的盔甲,以“爱”为名义,强逼孩子穿上,殊不知这层盔甲恰恰成了他成长的绊脚石。中国一位好友,于几年前将独子送到新加坡来读书,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培养独立办事的精神,她硬下心肠,坚持不当“陪读妈妈”。在漫长的六年里,她冷眼旁观,发现孩子在努力挣扎着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三大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原本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他,来到事事都得“亲力亲为”的新环境,难以适应,因此,和寄居处的那户人家闹得很不愉快。在学校里,又因为英文不好而屡被欺负;他因此而变成了一只刺猬,动辄竖起尖尖的刺,刺伤别人,然后,又在根根银光闪闪的尖刺底下默默垂泪。第二阶段,他在碰壁无数、跌倒多次的经历里,学乖、学精,他懂得了“改变自己”以适应大环境的道理了,即使有时得吃点亏,他也会“委曲求全”。然而,由于行为和意愿背道而驰,挣扎得极苦的他,便出现了“双重标准”———在外面,他察言观色,处处迁就别人;然而,一回到家里,父母要他帮忙,他常说“不”。母亲纳闷地问他:“为什么你对别人有求必应,可对我们却诸多推搪呢?”他淡淡应道:“在外面,我常常要演戏,心境很累;回到家,我想做回真正的自己———想做的事,我会主动地做、自动地做;不想做的事,我有不做的理由,也有不做的自由。”这一番“肺腑之言”几乎将朋友的眼泪也催下来了,朋友知道,他孤军作战的那个环境,的的确确磨炼了他。第三阶段,他刻苦的学习为他赢取了优异的成绩,也为他博得了师长的宠爱和同学的尊敬,他至此真正地融入了异乡异国的大环境里,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长成了一个里外合一、自信自重的大好青年。朋友追述她独子磕磕碰碰地成长的整个历程时,满怀欣慰地说:“如果当初我当陪读妈妈,恐怕到现在他依然还是个事事依赖着我的大孩子!”知道身体下面有个厚厚软垫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醒来后孩子就很沮丧,为什么自己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一家医院的医生或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也好啊,在这个社会,即使那么小的孩子,也懂得“势利”二字。于是孩子很努力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很有出息,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孩子的父母很高兴。他们家住的条件并不好,厨房是公用的。孩子早晨醒来,听见母亲和邻居拉家常,嗓门很高很大,充满着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在纺织厂工作的母亲从来都是大嗓门,在孩子的耳中,却是那样的粗鲁。他火了,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正在炒菜的手一下子停住僵在了那儿,邻居也呆住了。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心里也不是滋味。母亲仍然一如既往地炒菜,但静静的,再没有声音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他从来不会说道歉的话。后来孩子的父母就要送孩子去外地上学了。孩子本来是不要父母送的,他已经和几个同学约好了同去。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父母好像得到什么恩赐一样,非常高兴。但他们不敢把这种高兴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他们很小心,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好像很乐意做这个,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他看到他的同学后来以一种略带些轻蔑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有些愤怒,有些心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很坚决地看着那个同学的眼睛,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怔,嘴里咕哝了些什么。父亲看有些僵,就很热情地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吹牛,他父亲还为同学打来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开窍似的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混合在一起的感情,这种感情使他在深夜掉下了眼泪。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但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为他挂帐子,把那张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但你是个馋嘴的孩子,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你看,你小时候多馋。”说着,母亲笑了,好像孩子还是一个婴儿,一个白白胖胖馋嘴的婴儿。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他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其实孩子不过是个敷衍的承诺,可见父母亲有时也像孩子一样。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